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下足党建“绣花”功夫 点燃脱贫最强“引擎”

人物访谈 渭南日报 2020-11-12 13:36:40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关键在党的领导,攻坚在党的基层组织。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临渭区委组织部对标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下足党建“绣花”功夫,再谋创新、再求实效,通过一系列好办法、好机制,进一步打造过硬党员队伍,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点燃了最强“引擎”。不久前,临渭区委组织部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临渭区南部为台塬地带,过去基础差、发展慢,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里最能感受到一线的可喜变化,也最能感受到临渭最强“引擎”的不竭动力。

  精准管理 锻造“扶贫铁军”

  “我女儿来了,快坐下歇一会……”11月6日,初冬暖阳高照,在阎村镇西王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62岁的贫困户李四妹不经意间一抬眼惊喜地说。

  老人看见的人是该村第一书记、驻村队长陈沛。李四妹老人因小儿麻痹自幼双腿残疾,老伴去世后,儿子因为照顾母亲不能外出务工,日子越过越艰难。陈沛了解情况后,当即协调捐赠了一辆轮椅,之后又经常入户看望老人,送吃送喝,打扫做饭,帮老人办理了残疾补助和低保。一下子把老人的儿子“解放”出来,在城里一家餐厅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

  “沛沛隔三差五地就来了,给我带菜带肉、带洗发膏和肥皂,还帮我收拾屋里。”李四妹感激地说。

  从临渭区环卫中心的一名机关干部变身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女儿”只是陈沛在西王村的身份之一。在村两委,她是脱贫攻坚的领导核心;在田间地头,她是发展产业的指导员;在党员课堂,她是理论政策的宣讲员……驻村三年来,她累计争取资金80余万元,完成了村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带动就业400余人,帮助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群众累计增收600余万元,西王村变身“希望村”。

  回首驻村工作,陈沛说:“自己往前冲,大家才能往前冲,自己冲得快,村上才能发展快,这大概就是自己的使命。”在临渭区像陈沛这样的驻村干部还有很多,他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在临渭大地上久久为功、担当奉献。

  为了让这支队伍劲更足、心更暖,今年以来,临渭区委组织部创新思路,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4月,驻村研判,一丝不苟,出台精准管理“四支队伍”十七条措施等文件,为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5月,“四支队伍”“擂台赛”,学政策、赛亮点、比业绩。

  6月,“四支队伍”集中轮训,充电补能,人人成为“政策通”。

  7月,“夏日送清凉”,关怀备至,暖意满满。

  8月,驻村干部线上风采展,讲故事、展成绩、比干劲,46人登台亮相,点燃“四支队伍”的“爆发力”。

  ……

  一项项机制、一项项举措,是百炼钢亦是绕指柔,既体现了组织的严格管理,又体现了区委的关爱和温情。

  创新机制 “总队长”凝聚合力

  “变各自为战为统一作战,加法产生了乘法效应!”在阎村镇龙泉寺村,谈起“总队长”,第一书记井峰赞叹道。

  龙泉寺村是由过去的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原来有3家单位包联,由于各单位职责不同、隶属不同,加之缺乏相互间沟通机制,帮扶力量比较分散,就连村上的一座老桥也无法及时修缮,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在全区,这种多单位包联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凝聚合力、统筹解决问题?临渭区创新推出了“总队长”,83名单位“一把手”担任村扶贫“总队长”,让“一把手”统合力量激发动力。特别要求对“四支队伍”啃不动的“硬骨头”亲自上手攻坚、对整改方案重点任务亲自研究推进、对监测户边缘户未脱贫户亲自走访施策、对扶贫措施落实情况亲自入户抽查督导、对突出信访矛盾亲自上门疏导化解、对共性问题亲自反馈区脱贫办。配套建立考核捆绑机制,将“总队长”、帮扶单位、扶贫干部年度考核与所在村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进行捆绑,形成“责任链”,确保高质量完成扶贫工作。

  区民政局局长王超峰被任命为“总队长”后,他积极作为,多方协调,争取到驻渭某部队、区慈善协会各类捐资50余万元,加固了桥身,拓宽了桥面,修葺后的老桥不仅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通畅,还成为军政民之间的“连心桥”。

  在“总队长”的牵头推进下,龙泉寺村的包联单位集中发力,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通了自来水,发展起了扶贫生猪养殖和大棚韭菜产业,“勾画”出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美景图。

  驻村干部在晒亮点、比贡献,“总队长”也在“晒比拼超”。

  阳郭镇牛家村“总队长”争取3万元,帮助村上建设产业园;崇凝镇申田村“总队长”帮助村上新修水泥路;桥南镇岭西村“总队长”帮助销售甜瓜等农产品……累计协调2000余万元用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办理残疾鉴定等具体事件400余件。

  提升质量 打造“最强引擎”

  走进地处“长寿塬”的丰原镇丰原村,猕猴桃果香四溢。过去,村民观念保守,技术落后,猕猴桃品质跟不上市场需求,群众收入微薄,村子也是远近闻名的乱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党支部+”模式让难题迎刃而解。

  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下,村上85名党员将自家地变为“试验田”,跑市场、学技术、引入新品种,三年多的精心培育,党员们不仅成功完成试验种植,还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了猕猴桃种植的“土专家”。实实在在的效益,重新点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之火”,许多群众行动起来,带动全村新增优质猕猴桃园900多亩。

  2017年,丰原村建成占地120亩的两个集体种植园,选育了徐香、瑞玉、金龙二号等多个品种,采用绿色有机无公害方式种植管护,出产的猕猴桃营养丰富、香甜多汁,深受市场喜爱。今年预计纯收益10万元以上。

  “风险肯定有,但当初没有想那么多……”回想起在党员大会上的决定,村党支部书记田安民说,发展产业,党支部必须作出引领;承担风险,党员必须主动担当,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有钱有物,不如有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今年以来,临渭区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8个,补齐了组织短板。发展农民党员186人,其中贫困村发展党员48人;大力推行“党员户长制”,4800余名党员“户长”包联5万余户群众,帮助解决具体问题8000余件;“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累计培训“先锋队”5000余人。

  “荣誉赋予使命,使命激励担当”,在决战决胜的最后时刻,临渭区将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开启“十四五”最美篇章。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