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新闻 延安日报 2020-07-28 11:03:11
\

  ●武士杰(右)展示脱贫先进荣誉证书及奖杯

\

  ●武士杰查看香菇生长情况

\

  ●宋庆云正在大棚里忙碌

\

  ●“万途杯”钓鱼比赛现场

\

  刘双翠(左)在村集体蔬菜基地务工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常青

  近日,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药王庙组的建档立卡户武士杰吃过早饭,来到村集体的“小康棚”中,他想看一下去年留下的两棚香菇菌棒可不可以再利用,最主要的是,他想等外出购买新菌棒的人回来。今年,受疫情影响,基地购买新菌棒的事宜被推后了。去年这个时候,“小康棚”的香菇已经出棚了,那喜人的长势,让人晚上做梦都甜。

  武士杰说:“通过养猪、种地、托管‘小康棚’、给周边村民耕地,现在赚钱门路多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1 贫困户建起“小康棚”

  2014年,武士杰“被识别了”。那时,也正是武士杰家日子最难熬的时候:老父亲常年生病,卧床不起,家里就像开药铺的。武士杰被家庭拖累,年近半百才结婚,妻子是残疾人,这使家里又多了一个病人,多了各种药品。后来,老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先后出生,为这个家添了些许活力,然而,接踵而至的是更加拮据的经济状况。

  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给武士杰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包扶干部都素娟给他分享了养殖技术,同时从外面给他带来4只猪崽。三年下来,猪崽变大猪,大猪生猪崽,截至去年底,已发展成40多头,都素娟不断地来和他交流养殖经验,还经常带药品和消毒水过来,武士杰的经济开始好转。

  那时,武士杰想,要是再能打打工,那孩子的零花钱,妻子的看病钱就不用愁了。但是,家里走不开,近处无工可打。正在这个时候,一个让武士杰激动的消息传来了。

  2018年以来,崾崄乡把握乡村振兴有利时机,立足气候和区位优势,将食用菌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培育项目,在稳定扩大高泉子香菇基地发展规模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以陕西省卓越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在药王庙村新建占地70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全乡的支柱、特色产业,全力加快崾崄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

  建设食用菌大棚时,武士杰流转了两亩地,流转50年。一算账,他觉得真是太好了,一亩地一年给他400元,一次性付给他10年的流转费,他得到8000元。最让他高兴的是,以后他就成为基地的工人了。

  “打工1天挣130元,刚好农闲时是香菇丰产期,去年我一共挣了3000元,基地还占了我的地,每年流转费400元/亩,我还托管了1个‘小康棚’,又分红2000元。”武士杰扳着指头算香菇带给他的收入。

  武士杰抓住机遇,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如今,他养猪40头,种地23亩,在基地长期务工,年底分红,去年纯收入达4万余元。这些钱用不完干什么?今年,他买了一辆旋耕机,给周边村民耕地,一个春天就挣了近万元。

  据悉,去年“小康棚”给马蹄掌村12户产业扶贫户分红共计2.4万元,村集体分红2万元。不光入股贫困户得到了实惠,长期在基地打工的16名村民也尝到了甜头。村民曹应珍已经50多岁了,以前一直在家务农,一年忙到头收入都没上过万,现在在家门口的基地打工,今年共上班5个月,每月2400元还管吃管住,已收入1.2万元。

  崾崄乡副乡长黄锦元介绍说,药王庙基地共有大棚76座,其中香菇养菌棚10座,可培养菌棒30万棒;香菇出菇棚54座,菌棒13.5万棒,灵芝、猴头、木耳、羊肚菌出菇棚共12座。纳入精准扶贫户12户(30人),采用全程托管、入股分红,赊销菌棒、回收产品的模式,户均年增收6000元。

  2 “小鱼竿”撬动“大发展”

  5月30日,环抱在青山绿水中的石堡镇“山海秘境”榆树河村再次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聚会。“我要上全运·万途杯”黄龙垂钓系列赛第二场赛事激情开赛,来自河南、内蒙古、宁夏、陕西等8个省、自治区的171名钓鱼高手齐聚这里,一较高下。来自韩城的陈凤杰钓得最大号标鱼,获奖宝马X1一辆,价值278800元;来自韩城的潘冰钓得最小号标鱼,获奖长城H6一辆,价值104800元。

  榆树河村民小组隶属于石堡镇吉家河村,境内森林、山石、溪涧交错,水源充沛,生态环境极佳。2019年,该村依托水资源优势,对废旧鱼池进行改造,建成占地近10亩,集水产养殖及休闲垂钓于一体的水产基地。该村通过招商与青岛宇锐鑫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以来,共在榆树河标准化垂钓基地相继举办“万途杯”全国垂钓大赛等各类大小赛事6场,吸引11个省市的参赛选手800余人,游客万余人,带动当地临时用工200余人次,销售蜂蜜、核桃等土特产400余份,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同时吸引中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及自媒体20余家,进一步扩大了榆树河的“宝马”效应,真正实现了“小鱼竿”撬动“大发展”。

  榆树河村由“静”变“动”,群众乐了。贫困户刘继拴说:“榆树河产业基地开工,我家流转土地15亩,年收入9000元,在基地打零工收入1.3万多元,而且水产养殖当年就有分红,加上自己的产业,2019年,我家人均收入近2万元,我们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据村委会主任杨存财介绍说,榆树河的产业基地,主要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公司出资金,农户土地和劳务入股,收益按投入比例分红,主体带动榆树河村6户贫困户,辐射其他村组贫困户8户。同时,榆树河把一般农户也带动起来,仅2019年榆树和村组户均务工收入超过万元。通过垂钓大赛增加了集体收入,并给贫困户按协议分红。每次赛事举办方都会给村上一定的场地费,村上将这笔资金列为村集体经济;赛事所有后勤保障由村上负责,每次赛事要20个工人,每人每天150元,如果按两天算,仅群众务工每次赛事就收入6000元左右。除此之外,村民还在赛事现场设立了移动小卖部、小吃摊位;综合算下来每次赛事能为村上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

  榆树河村还与举办方联合推出了“赛事助农活动”,让农产品变身为旅游产品,参赛选手可用奖金直接兑换当地的蜂蜜,农产品也顺势转化为旅游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据悉,此次活动共计兑换蜂蜜近300斤,收入1万余元。有人还细算了一笔账:大多数选手都是携家人朋友一起来的,细化吃住游购娱后,如果按人均消费2000元算,每次赛事可带动当地经济收入近百万。

  榆树河的“宝马”效应还衍生出许多产业链。吉家河村第一书记曹建龙说:“我们只有将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才能带领、帮助、扶持所有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19年,吉家河村针对榆树河气温低,霜降早,土层薄,产业单一等问题,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企业合作联营、群众土地入股”的形式,引进黄金丁香名贵树种,培育黄龙古茶稀有树种,栽植月季、桑树、薰衣草、海棠等花卉苗木,建成了占地220亩的产业扶贫基地。基地采取群众土地入股占15%,村民劳务占20%,产业资金支持占65%的出资模式建设,由村办公司统一管理运营,预期收益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吉家河有中蜂养殖的条件、技术和人才,2020年,盘活老窝子蜂场,联系帮扶单位中国银行延安分行投资15万元购买中蜂200箱,雇佣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同时推出爱心认领活动,收益按照30%归村集体,70%用于贫困户分红的模式进行分配。截至目前,共有8人认领了蜂箱,收割蜂蜜3200斤,预计全年增加集体收入6万到8万元。

  3 羊肚菌邂逅圣女果

  最近,界头庙镇景家塬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宋庆云更忙了。自从开始接手负责村集体的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以来,她白天一头钻进大棚,和几个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一起清除杂草,给圣女果、豆角等蔬菜搭架子。晚上,她又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不是整理资料,就是总结产业发展经验。

  说起这个村集体产业,宋庆云相信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基地是2019年10月份在省体育馆的帮助下建起来的,共流转土地12亩,建起34个大棚。当年就种植了羊肚菌,今年春季获得丰收,产值2.3万元。村里有5户贫困户因基地而受益,刘双翠就是其中的一户。

  刘双翠说:“我家里5口人,老人常年生病,两个娃还小,以前收入总是不够用。精准扶贫以来,我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了,特别是去年,村里建起了大棚,我们两口子在基地打工,每人每天收入130元,年底我们贫困户还能分红呢。”

  宋庆云告诉记者说:“今年春季,在羊肚菌种植获得‘第一桶金’后,为了充分利用5月份至9月份空闲种植期,我们积极探索,决定羊肚菌与圣女果‘同住一屋’。”

  原来,村委会通过调研,科学地安排羊肚菌和蔬菜轮茬种植,决定再利用大棚种植蔬菜。因为蔬菜种植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同时也增加了基地的效益,通过转变种植模式,找到了一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钥匙”。基地种植的蔬菜具有品种多、生长周期短、复种指数高等优点,目前种植品种有圣女果、西红柿、豆角、青辣、甜玉米、白菜等,预计9月份达到盛产期。

  目前,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蔬菜轮茬种植情况良好。走进种植基地,就能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大棚里面安装有精准滴灌设施,一人多高的圣女果挂满了枝头,红彤彤的格外惹眼,豆角、辣椒等作物长势喜人。

  “我们的蔬菜管理科学,严格按照有机蔬菜的种植标准执行,保证人们食用安全。土壤进行了无公害化处理,从种植源头确保蔬菜种植的安全。可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位置远离公路和城市,种植规模也不够大,所以最怕滞销。不过,我们正在积极寻求更好的销路,我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今年,蔬菜产值预计可达5万元,我们将在村集体收益中拿出60%给贫困户分红,然后再从40%中抽出5%,再次向贫困户倾斜。”在大棚里,宋庆云一边摘着豆角,一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黄龙县各乡镇都创建了特色扶贫项目和相关示范基地,对贫困户进行长期产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调动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提高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

  近年来,黄龙县因地制宜,注重提升脱贫成效,更加注重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据统计,全县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47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家庭农场169个、土地流转1.06万亩,鼓励引导300余户建档立卡群众把土地、资金入股经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股权分红收入、劳务工资报酬,实现多渠道增收。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