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余同志的幸福生活

人物访谈 商洛日报 2020-07-27 14:01:05

  “饭有吃的,觉有睡的,衣有穿的,生病了还有人给看,这是掉进米堆里的小康生活!”在山阳县中心敬老院,72岁的老人余同志乐得合不拢嘴,“都是国家好政策,给我晚年带来了幸福。”

  余同志祖籍上海,本不姓余,名非同志。他4岁时就被人带着离家逃荒,一直过着流浪生活,四海为家,没有归宿。2017年,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信息核对时,住在敬老院里的这位南方老人还是“黑户”,在山阳县民政局、山阳县公安局的协调与帮助下,为其建立了户籍档案。从此,养老院有了个山阳籍“余同志”。

  说起余姓由何而来,余同志老人啼笑皆非:“有一年在江西打工抬石头,工地有200多人,其中100多人都姓余。那时身体很瘦弱,大石头有一千多斤重,实在抬不动,好在余姓包工头心善,说‘你改姓余就没有人敢欺负,抬小石头’,从此,我就改姓余。”

  山阳县中心敬老院院长马新建介绍,余同志入院前,曾在山阳流浪多年,后来被救助站送到商洛市福利院,住了一段时间,由于福利院精神病患者过多,于2015年底转至山阳县中心敬老院。3年前因老人没有户口,无法享受五保户政策,十里铺派出所上门服务,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从一生流浪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余同志没有理由不高兴。“我从小到现在都不知道家在那里,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坐车想回上海找亲人,可是车坐到半路,人家就让我下车了,理由是我没有身份证,谁也不认识,也没有人搭理我,更没有人承认是上海人。”余同志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院里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老人照顾得非常周到,我把这里当家了,生活和心情越来越好。”

  据了解,山阳县中心敬老院建院已近十年,共分综合办公楼、院民宿舍楼和餐厅3大区域。设计床位300张,目前集中供养人员238人,其中特困供养对象226人,托养对象12人。院内推行亲情化服务,有卫生室、文体活动室等多功能服务设施。餐饮实行“464”供餐模式,即早4菜,午6菜,晚4菜,节日8菜一汤,春节12菜一汤。敬老院还自养生猪34头,月宰两头,保证院民吃上新鲜放心肉。

  “这里的生活很好,一天三顿饭,顿顿有菜,米饭、面条、饺子啥都有,一周饭菜不重样。”余同志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环境卫生也好,每周都能洗澡,敬老院还给院民过集体生日,按月份定时间,每月都跟其他老人分享生日快乐。”

  在余同志的房间,进门侧面卫生间十分干净,洗漱用品摆放整齐。里墙咖啡色衣柜装着老人衣物被褥,散发出淡淡的肥皂香味。玻璃窗下,茶几居中而放,两张席梦思床靠墙分置。蓝色的床单上铺着凉席,沙发椅松软舒适。“在这吃不愁,住不愁,心态就好得多了。心里没有了顾虑,开心快乐,也不生病了。”余同志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生流浪终有养,小康生活比蜜甜。余同志说:“敬老院里绿化很好,空气清新,除了早晚锻炼,闲暇时打牌下象棋,文化生活很丰富。我得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重获新生。”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