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解救一人解脱一家和谐一村

新闻 宝鸡日报 2021-11-26 13:37:05
\

  本报讯“在家时,他易怒暴躁,不理人,没想到今天能主动跟我说话,精神情绪也好,我就放心了!”11月23日,李某霞和在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托养的弟弟李某通完视频电话后,禁不住流下欣慰的泪水。“委托专业机构集中供养农村特困精神障碍患者,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在全省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雷晓康对我市的做法大加赞赏。

  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中的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存在管护难、看病支出大等问题,是家庭的“包袱”。如果管护不好,轻则寻衅滋事,重则行凶伤人,极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如何管护好这一特殊群体,既让他们得到社会关爱,又能为他们的家庭“减负”,维护村落和谐稳定,考验着我市民政工作者的智慧和担当。今年我市民政部门深入调研、创新思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特困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托养试点工作。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承接托养工作。9月,全市66名农村特困精神障碍患者陆续入院,李某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43岁的李某是千阳县崔家头镇人,2000年确诊精神分裂症后,每年都去康复医院治疗。为给李某看病,原本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李某犯病时,经常殴打72岁的母亲,好几次威胁到亲人的生命,他还拿着木棒、砖头在外徘徊,村民们都躲着他,他成为全村的安全隐患。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经过摸底调查,征得家属同意后,9月初将李某接到凤县集中托养。入院后,李某洗完澡、理了发、换上干净衣服,第一时间接受了体检。医院根据他的病情,给他量身制定了治疗和康复方案,有护士专门监督他每天按时吃药。

  近日,记者在凤县德益精神康复医院看到,在午后的暖阳下,医护人员正带着托养人员做广播体操,做完操,托养人员有的下棋、有的打球、有的看书,各得其乐。他们衣着整洁、精神面貌良好。照护人员介绍,李某现在病情稳定,除了打球、看书,他还主动打扫院子卫生、帮着照护员抬饭。

  市民政局低保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今年的试点工作,他们将积累总结经验,今后逐步扩大托养服务范围,努力实现“解救一人,解脱一家,和谐一村”的美好愿景。本报记者鲁淑娟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