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长武:村里来了个好后生

人物访谈 陕西日报 2020-06-08 10:37:23

  “现在这十几名村民正在大棚里挖垄沟、铺基料,过几天就可以种植第一茬大球盖菇,按计划进行生产。”4月27日,在长武县巨家镇马成寺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棚里,第一书记崔海涛介绍。

  2018年12月,中国银行选派干部到咸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崔海涛踊跃报名,主动申请来到咸阳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村马成寺村任第一书记。

  “马成寺村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7000多元,贫困户也只剩3户9人。”崔海涛说。

  崔海涛介绍:“中国银行将‘聚焦产业项目、聚焦民生项目、聚焦深度贫困村’作为定点扶贫的重点方向,可以说,马成寺村发展扶贫产业,有着双重聚焦的优势,我一定用好用足各项帮扶资源,帮助村内贫困群众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瞄准这一方向,2019年,他争取到中国银行无偿援建资金49.98万元,为马成寺村村集体回购设施大棚53个,加上县、乡扶贫资金援建的100余个大棚,初步建成马成寺村设施农业大棚基地。

  “目前,通过引进专业的种植团队,村内的食用菌和蔬菜种植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每年村合作社可获得大棚租赁收入近10万元。”崔海涛介绍,“此外,食用菌种植步骤繁多,用工需求量大,每年用工约1400人次,村民不出远门就可实现就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门路了!”

  食用菌种植团队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销售鲜菇,我们还打算对其进行烘干和盐渍处理,产业链延长后,效益会更好,用工量也会更大。”

  大棚种植产业发展的同时,崔海涛又打起了柿子的主意。马成寺村及周边村柿子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柿子树。由于不成规模,缺少加工、销售渠道,村民从没想过能靠家门口的柿子增收,长久以来任其自生自落。

  “马成寺村的柿子品质挺好的,就这么浪费了怪可惜的,不如先试制500公斤柿饼,再慢慢把柿子产业做大。”2019年10月,打定主意后,崔海涛立即行动,先自掏腰包,拉上驻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当春节前村民们亲口尝到用本村柿子制成的柿饼后,特别高兴,柿子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崔海涛趁热打铁,一方面从富平县引进800株柿子树苗,扩大种植规模,改善和丰富柿子品种,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企业、高校的技术人员、专家来村上指导。“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马成寺村生产的柿子更适合用于加工柿子醋,这一下就打开了我们的发展思路,把柿子产业链条给延长了。”崔海涛高兴地说。

  在他的策划推动下,马成寺村柿饼、柿子醋加工厂建设方案已正式获批,并成为马成寺村今年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头等大事。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中国银行也为该厂批复了无偿援建资金241万元,解决了工厂建设资金的难题。

  “马成寺村每年能产柿子近10吨,要是能将本村和周边村子的柿子充分加工利用,就可以产生一笔可观的收益。”崔海涛盘算着,“今年10月,村上的柿子加工厂建成投产后,每年不仅可加工300吨柿饼、柿子醋,为村集体经济创造近15万元收益,为本村及周边村子提供近20个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此举将打开马成寺村甚至长武县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增添扶贫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长武县柿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fupin.png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