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韩城:一根小菌棒,扶志又扶智

人物访谈 陕西日报 2019-09-02 09:47:28

  韩城市兴华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使用的是一个废弃了的旧学校。院子不大,走进去转一圈就会发现,教室成了养菌室,操场成了栽培室,公寓楼成了农业技术培训室,教员办公室成了冷藏室。这里以前是学生们的学校,现在是菌农的课堂。一批批农民在这里学习、实践,然后用勤劳和技术种出朵朵鲜菇;一堆堆菌棒在这里拌料、灭菌、装袋,然后“飞”进农民的大棚中,成为芝阳镇的“致富菌”。

  基地董事长张选刚原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尊师重教尽显本色,18年时间他帮扶学生解决了33万元学费。2018年7月,村小学整合停办后,他响应发展产业扶贫的号召,利用旧校址建起了菌菇基地。基地未建好时,有远见的张选刚就与华州蔬菜生产基地西安配送中心签订了2019年鲜菌供给合同,消除了基地的销售压力。到目前,基地已经发展了46栋大棚共计5400平方米,菌棒栽培50万根,年产量60万公斤,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保证了161户贫困户每年1200元的分红和在基地务工贫困群众每天100元的工资。

  基地运营得好,贫困群众的分红和工资自然水涨船高。为了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基地采用了“合作社集中培育菌棒+农户分散培养种植+合作社统一回购销售”的扶贫模式,让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在保底收入的前提下多劳多得、“善劳多得”。 “农户参与培训,领取菌棒自行培育。到了售卖环节,我们扣除菌棒成本收购,农户也可以选择在市场上自主售卖,获得收益后再清算菌棒成本。”张选刚说,整个过程材料场地都由基地提供,农户零投入;市场滞销有基地保底回购,增收零风险。这样的模式不仅能让农户避免“坐在家里等帮扶”的心态,还能通过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激励起他们的脱贫斗志。

  张选刚常常调侃,自己从教育业到农业,听上去像转行,其实干的一半还是老本行。为了让村民更好致富,他高薪聘请了3名专业技师和14名技术员常驻基地。基地让贫困户可免费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农户们在大棚培育中能够直接见到成效。这一点让农户们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高涨。”基地培训老师、一级技师刘朝房笑着说。他是位入行20余年的老技师,光在食用菌技术方面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就有十几项,他培训过近千名技术员工,每次来基地,都有学习积极分子跟他学操作、向他问问题。

  高武安就是积极分子中的一个。农闲时,高武安每天都开着摩托车来基地跟着技术员免费上课,课程一对一指导,随到随教,学习内容有食用菌灭菌、接种、发酵、温控等。他家里有2栋香菇大棚,每棚放置着8500个香菇菌棒。菌棒一年不间断出菇,按照每个保底净收入3元计算,这个“副业”让他每年至少能增收5.1万元。

  “这段时间参加培训,好多地方开了窍。去年刚种的时候没经验,7月就让香菇进棚了。这次听从刘技师建议,国庆节期间装袋,明年3月进棚。避开高温期后,次品率还能再往下降。”高武安笑呵呵地说,“今年我有信心,靠本事让我的大棚成为咱基地的高产高质明星棚!”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