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用“文化之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新闻 延安日报 2021-03-19 11:10:04

  2月底的陕北,迎来了第一场春雪。

  雪花缓缓落在子长市安定镇魏家砭村圪梁梁上,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山峁上参差排列的26孔窑洞与传统古朴的村落被大雪勾勒成一幅唯美的乡村水墨画。

  这里是魏家砭村以革命烈士白德胜旧居和崖堤传统村落为载体,正在打造的陕北民俗文化基地。打造民俗文化基地,是魏家砭村第一书记崔祥近期忙的头等大事。

  “我们利用村里现有的百亩核桃园和拱棚葡萄园,准备通过‘采摘+旅游+观赏’的模式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我还收集了不少‘宝贝’哩!”2月25日,拍拍落在头顶的雪花,崔祥迫不及待地介绍。

  煤油灯、飞鸽牌自行车、簸箕、农耕用具……走进一孔孔“华丽变身”的窑洞,这里“藏”着的300余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老物件,就是崔祥通过征集和农民自发捐赠而来的“宝贝”。

  它们,承载着一代代陕北人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崔祥想带动全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具有陕北特色的土窑、尖口窑、石窑、砖窑等六代窑洞变迁,通过老物件了解具有深厚底蕴的陕北黄土文化,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崔祥笑着介绍。

  站在窑洞集群的坡上朝下望,干净的巷道边随处可见蕴藏着美好寓意的手绘墙,川地里一座座设施拱棚整齐排列,山地核桃和棚里的葡萄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崔祥回忆道:“入村第一天,农户说这个年轻人肯定是来‘镀金’的,我知道我不是。”

  “崔书记你来啦!”一踏进村民白随娃家,白随娃便热情地招呼着崔祥。白随娃的妻子正在灶台上包饺子,白随娃乐呵呵地说家里的母猪刚下了一窝小猪崽。

  白随娃是魏家砭村的老党员,常年有病的他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后来通过发展露地葡萄和养殖母猪脱了贫。

  新建拱棚32座,硬化巷道23条,修建便民铁桥1座、过水桥2座、高抽站4座、文化广场1座、垃圾屋9个,安装路灯24盏,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细数着崔祥的驻村工作,白随娃对这位年轻的书记赞不绝口:“他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为我们村民出了大力!”

  驻村的800多个日日夜夜,崔祥工作从不含糊。不仅让村民摆脱了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困境,更解决了村民耕种出行难和拱棚葡萄灌溉难问题。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幸福的笑容绽放在魏家砭村每个村民的脸上。

  “除了发展种植核桃、葡萄等长效产业和养猪、养牛等‘短、平、快’产业外,我们还要多条腿走路,今年计划通过发展蚕桑业增加一条致富路。”驻村两年,崔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魏家砭村的山坡上,这句标语异常醒目,这也是触动崔祥一直出发的动力。

  雪一直下,早已打湿了崔祥的衣服,他也不理会。

  谈及下一步计划,崔祥目光坚定:“我是农民的儿子,当前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我们要做好乡村振兴这个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用文化留住乡愁,让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火的同时,精神也得以滋养。”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