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黄龙:蜂农王昌银的“三变”

新闻 陕西日报 2020-08-12 14:17:44

  收过三茬蜜之后,今年蜂场最忙的时候就过去了。

  然而,在黄龙县圪台乡白岩村,68岁的王昌银依旧闲不下来。不久前,圪台乡在附近的杜岭村修建了新蜂场,请他“移师”过去,“顺便”指导村里的七八户贫困户养蜂。

  养蜂44年,从兴趣变成事业,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从蜂农变成致富带头人,和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蜜越来越醇,事越干越多,王昌银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7月23日,忙罢得闲,在蜂场里的一棵杏树下,王昌银泡上一壶蜂蜜水,把记忆的指针拨回了44年前,那个与蜜蜂“邂逅”的日子。

  1976年,一群野蜂在王昌银家门口的李子树上安了家,年轻的王昌银突发奇想:“养这么一窝蜂,就有蜂蜜吃了!”彼时,王昌银一家守着60亩山地,种些苞谷、洋芋,广种薄收,一年收成仅能果腹。

  给苦日子里加点甜吧!王昌银拿出平日舍不得吃的白糖,做成糖汁后放进一个木箱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箱子搬到了李子树下。没几天,野蜂就在箱子里安了家。那一年,王昌银收了10斤蜂蜜,在林草覆盖率超过92%的黄龙县,他第一次得到大自然的馈赠。然而馈赠的甜蜜没持续太久,一个冬天后,那群野蜂损失殆尽。

  “养一茬蜂收一茬蜜,一到冬天就全冻死了。”王昌银告诉记者,尽管他买了专业养蜂书籍自学,但接连几年,他的养蜂事业依旧毫无进展。为了搞清楚原因,从1983年开始,王昌银专门写起养蜂日记,记录每天的全部操作,不断试错纠错。后来王昌银逐渐意识到,自学的养蜂技术都是基于大洋气候总结的。于是,他开始改良养蜂技术,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宜黄土高原的养蜂技术。

  1988年,王昌银的蜂越冬成功,也是那一年,在县乡政策的引导下,他家的40亩山地种上了核桃。院里有蜂、山上有果、地里有粮,王昌银的产业多了起来。

  2012年,黄龙县被延安市列为中蜂保护区。当年,王昌银养了50多箱蜂,仅蜂蜜就卖了4万多元,第二年,老王的蜂场规模超过了100箱。去年,老王的110箱蜂更是卖了12.7万元的蜂蜜。

  在王昌银的影响下,附近的村民也搞起了养蜂的副业。村民上门咨询,老王向来倾囊相授,客商上门采购,老王也不忘推荐村民的好蜂蜜。渐渐地,老王成了客商和蜂农之间的纽带。

  2014年,王昌银成立了黄龙县中蜂养殖合作社,吸纳周边160户养殖户入社共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因为老王迈上了致富快车道。

  2018年,在外多年的小儿子回来跟老王学养蜂,经过这几年的磨炼,小儿子有了不错的养殖技术。老王打算到明年就把自家的蜂场传给小儿子,而他,将把更多精力用在中蜂科学养殖技术普及上。

fupin.png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