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豫陕咽喉铁锁关

新闻 商洛日报 2021-05-06 14:33:42

  洛南县高耀镇龙河村铁锁关,形如铁索,重于锁钥,扼守豫陕往来之通道。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由此入陕,在商洛开展了长达8个月的与敌斗争,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而今,我们站在海拔1220多米的铁锁关举目远眺,东是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西为洛南县高耀镇,交错的光影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段红色记忆由此展开——

  突破铁锁关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一带出发北上,途经河南卢氏陷入敌人重围。后有敌兵追击,前路又被堵死,在危急关头,一个叫陈廷贤的小货郎适时出现了。

  陈廷贤是山西晋城人,流落到河南卢氏县,每日肩挑货担,游走叫卖糕点、针头线脑等,对豫陕交界处的大路小径都了如指掌。他冒死带领红二十五军,攀山崖、越小径、涉溪水,用了三天三夜,从河南卢氏和洛河之间一条隐蔽小路冲出包围圈,顺利进入商洛。

  后来,陈廷贤事迹载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堪称“军史布衣第一人”。

  如今,铁锁关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旧址上,一组人物雕像背靠青山,真实还原了红二十五军向货郎陈廷贤问路的过程。

  镇上文化干部胡学明告诉记者,当时,国民党尤奉山保安大队有300多人在此驻扎,阻击红二十五军。从南方来的红二十五军衣衫单薄,但是能征善战的将士们还是迅速击退了敌人。

  开赴鸡头关

  突破铁锁关之后,红二十五军沿着河谷沟壑,浩浩荡荡向三要司进军。行进到鸡头关时,据守在此的国民党保安团又进行了疯狂狙击,红二十五军奋勇杀敌,一举歼灭了敌保安团一个中队100余人。

  鸡头关原本是一道伸入河边的小山头,因形如鸡头而得名,后因修建公路,把小山头斩断。早在1928年年初,刘志丹等共产党人便在此发动群众,开展农运革命活动。

  进入洛南的短短一个早上,红二十五军就经历了两场战斗。

  休整会仙台

  会仙台原是一座古庙,传说是各路神仙聚会的地方,会仙台村由此得名。提及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胡学明重点提到了两个时间点:1928年、1934年。

  1928年3月13日,刘志丹率领工农群众在会仙台创建了农民协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为当地贫苦农民指明了一条出路,也为1934年红军到洛南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群众基础。如今,会仙台古庙遗址上还竖着一块碑,写着:会仙台农民协会起义旧址。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取得三要九泉山战斗胜利后,转战会仙台、高耀子一带,因这里山高偏僻,又有村庄,便于屯兵、休整。“红军进村后露天宿营,秋毫无犯。”胡学明说,红二十五军军部曾驻扎在红水河张家院子,程子华、徐海东就住在村民张忠福、张忠和家。有一位叫吴成美的私塾先生思想进步,看到红军太辛苦,就把他们迎进学堂,安排食宿,还把躲藏的群众一个个叫回来说:“红军是咱穷人的军队,咱们的苦日子快熬到头啦,大家别害怕。”红军在这里分了土豪恶霸的粮食和衣物,为穷人出了气。后来,村民吴开银、张忠福还跟着部队参加了红军。

  胡学明说,改革开放以来,曾经闭塞的高耀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从会仙台到镇政府是没有路,只能顺着河道走,还要翻越山梁,最少三四个钟头才能到。现在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四通八达,从镇上开车到村上也就20来分钟。

  随后,记者来到高耀镇“红军长征入陕第一村”的龙河村,看到公路两旁整齐矗立着二层小洋楼,不远处还有百亩黄花菜种植基地,“这个属于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入股、务工等形式给村民带来稳定收入。”龙河村支书石宏斌说,过阵子到了开花期,还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带来旅游收益。

  不仅是龙河村,高耀镇几乎每个村都有产业,更多的人留在家门口挣钱,进一步激发了村庄的活力。镇长刘卫平介绍,目前,镇上已形成了天麻、食用菌、中药材种植以及巴马香猪、中华蜂养殖等为主的产业链,今后,还将以境内的瓮沟河、文显山等自然风光为依托,充分挖掘铁锁关、会仙台等地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