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扶贫催开幸福花 四圣故里展新颜

新闻 渭南日报 2021-03-03 11:06:53

  “咱找份工作不容易,一定要把这事干好。”家住白水县史官镇的王万明和妻子均为残疾人,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拮据。伴随着精准扶贫一系列政策的到来,王万明夫妻俩被县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承担雷公路东段的清洁任务,每人每月1600元。之后,王万明一家还住进了新建的移民搬迁小区——君乐花园。宽敞明亮的房子,日渐向好的日子,点燃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多年梦想今成真,不信我村无出路;干群同心齐协力,敢夸贺塬有前途。”2020年10月,在通往北塬镇贺家塬村成家河组新修的柏油路口,村民宋岁虎难掩激动之情,自拟对联表达着内心的喜悦。 ……

  在白水县,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例不胜枚举!

  白水,一个位于陕北高原与渭北平原过渡地带的小县城,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不仅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以来,白水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四年总体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思路,狠抓“八个一批”扶贫政策落地,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苏陕协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中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全县累计实现16675户58315人脱贫,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2月贫困县摘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年底的8218元增长到2019年年底的11561元,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仓颉造字、杜康造酒、蔡伦造纸、雷祥造瓷,“白水四圣”曾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辉煌的历史。如今,勤劳善良的白水人民用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真抓实干,不断书写历史、创造奇迹。

  党建引领 凝聚最强大的战斗力

  白水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起县镇村三级责任、工作、制度体系,将全县划分为八大战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抓,县级领导包联镇村,部门镇办具体落实,纪检组织跟踪问效。优化调整150个中省市县单位帮扶123个村和1个社区,县镇村三级包联领导带头,力量下沉、压实责任,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选派414名干部组成驻村队伍,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极大地提高了脱贫攻坚满意度和认可度。同时,白水县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支部+企业”“支部+协会”等模式,把农村各类致富能人充分聚集到党组织中来,相继成立红卉花木等42家非公企业党组织,行业协会党组织19个,39家非公企业包联43个贫困村,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推动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

  产业支撑 念好最长久的致富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全国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白水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苹果主导产业,相继通过苗木补贴、技术培训、示范引领等措施,累计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新优品系示范园5.7万亩。特别在乔化老园管理上,动员县域内涉果企业,与群众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探索推行全托管、半托管、反托管和产品入股四种托管模式,全县累计托管果园7.1万亩,涉及农户1.13万户,其中贫困户5908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果园托管带贫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同时,根据镇村产业实际和市场形势,因地制宜发展花椒6.5万亩、核桃7.8万亩,设施蔬菜及瓜类2.9万亩。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累计投入4415万元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组织建设、项目运行、稳定收益三个全覆盖。全县建成5个联村光伏电站、7个村级光伏电站,带动1184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杜康镇和家卓村位于白水县城7公里处,近年来,该村围绕“党建+集体经济+旅游”,挖掘“和”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村企共建投资9100万元建设500亩“和”文化田园综合体,打造形成了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民俗特色为一体的“和园”景区。同时,村集体累计投资1020万元,建成15栋果蔬温室设施大棚、2500平方米梅花花卉盆景培育基地、1200平方米淀粉加工基地,形成培育、加工、展示、观赏、销售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运营以来,实现收入350万元,净收益46万余元,带动群众收入12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就业驱动 铺就更广阔的增收路

  就业创业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白水县创新手段、积极探索,以“产业带动、创业促进、培训提升、劳务输出、企业吸纳、岗位兜底”为重点,打出了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全县累计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4149人次,发放生活和交通补贴2102人次114.91万元。通过苏陕扶贫协作、线上线下招聘等方式,年均转移贫困劳动力3300人次。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0家,创建社区工厂5家。公益岗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2632人次。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白水县积极应对,通过点对点输送、线上培训、企业带动等方式,先后组织115辆专车“点对点”输送外出务工人员,共开展“线上线下”就业创业培训24期1926人,全县返岗复工农民工4.5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6223人,县域企业、在建项目及公益性岗位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1539人。

  政策保障 编织更紧密的保障网

  紧盯群众“两不愁三保障”达标,白水县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群众住房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得到有效保障。在教育扶贫方面,先后投资2.62亿元新建幼儿园9所、小学2所,改造薄弱学校48所。认真落实全学段“一条龙”资助政策,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生发放各类资助金11944万元,惠及困难学生21238人次。在健康扶贫方面,组织开展“千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家庭”行动,认真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制度,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108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种大病救治覆盖率均达100%。在住房安全方面,全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个,搬迁1388户5187人。建立危房动态排查监测机制,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93户,农户安全住房率达到100%。在兜底保障方面,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政策,精准落实低保、特困、残疾补贴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特别在教育扶贫方面,该县坚持“小县也能办成大教育”的理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落实“双线目标”责任,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创新“1743”控辍保学工作法并在全市推广,通过自主研发匹配国家资助大数据,精准资助贫困学子。全县教育质量实现“五连升”,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全面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基础提升 筑牢最坚实的奠基石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近年来,白水县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贫困村、偏远村,集中捆绑实施项目,全面改善农村饮水、道路、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在道路建设方面,累计投资1.22亿元,完成通村公路改建及“油返砂”治理174公里,全县123个建制村均通客运班车。在饮水安全方面,投资1.6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96处,16.57万人的饮水条件得到巩固提升,全县所有常住农户饮水安全均已达到四项标准。同时,大力实施电网改造、网络覆盖工程,行政村每户通电、每村通动力电、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

  雷牙镇尧头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昔日虽紧邻县城,但与县城隔条沟,到县城需要绕道而行,“隔沟看得见、进城跑半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尧头村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借助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尧头村大胆谋划,多方论证,在打通制约村级发展的道路屏障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亮化绿化、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卫生厕所改建等多个项目,逐一破解制约尧头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村内面貌大为改观。如今,尧头村已然成为白水县群众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2020年黄蒲高速、合铜高速通车运行,东西、南北两条交通大动脉全面打通,曾经偏于一隅的白水县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四圣故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白水县将精心谋划,奋发进取,再接再厉,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交出一份更高质量、更为优异的历史答卷。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