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让每笔扶贫资产都用得其所

新闻 安康日报 2020-08-07 11:02:26

  身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安康,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全市共有建档立卡人口26.01万户79.91万人,位居全省第一。这样的市情牵动着中省市各级关注,不仅从人力上给予积极支持,在资金方面也是大力倾斜。2016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安康各类扶贫资金525亿元,为安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525亿元的扶贫资金,无论是来自涉农资金、行业扶贫资金、苏陕协作资金还是社会扶贫资金等,每一笔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如何使其用在“刀刃”上,还能最大化发挥效能?安康因地制宜,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找到了合理路径,创出扶贫领域资金全口径监管的“安康模式”。6月18日,全国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培训会上,安康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地级市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截至2020年7月底,安康10县区按年度均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扶贫资产台账,并将确权移交到村集体的所有扶贫资产全部纳入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共排查确权扶贫资产178亿元,移交扶贫资产174亿元,建立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和基础设施后续管护长效机制 7086 个,实现了扶贫资产“底数清、权属清、责任清”。

  “卡片式”管理:给每项扶贫资产都上了 “户口”

  盛夏时节,走进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远处青山含黛、近处屋舍俨然、成片的桃红柳绿、水池鱼虾跳跃,耕作的农人和慕名前来的游人穿梭其间,恍惚间犹如走进了世外桃源。这样的景象,得益于村上依托规模化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也得益于各方面资金的有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盘龙村围绕“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旅游扶贫为目标,带动村上产业发展,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致富。5年来共争取扶贫项目20个1800.6万元,形成扶贫资产1698.1万元,村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了,千亩桃园建成了,乡村旅游也初见成效,今年前来赏花和采摘的游客达1万多人。

  为了让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得合理用得安全用得透明,汉阴县通过“133”管理模式,将扶贫项目和资金细化管理,确保了扶贫资金一对一落实到项目上,实现惠民项目投资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实行扶贫资产管理划区到人、管护到人、责任到人,仅盘龙村带动190户477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稳步致富。

  “133” 模式,即“一卡摸查、三级明权、三次分配”。汉阴县将全县10个镇划分3个片区分头培训、督导,明确依据项目的资金构成和组织实施单位,科学界定扶贫资产的所有权后,各镇及行业主管部门按照项目建设内容、使用资金性质、扶贫资产类别以及扶贫资产管护移交等20多项要素,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项目及资产进行全面核查,逐一登记资产建立卡片信息。

  在建立“明白卡”的基础上,按照县、镇、村三级逐项目签字背书方式落实管护责任。经营性扶贫资产采取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由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签订协议,建立管护制度,明确日常管护责任;公益性扶贫资产,由所有权人落实管护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扶贫资产专项管护费用,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管护,确保定期保养、正常运行。到户类资产由贫困户自主管理、村级进行监督。

  如果说摸查和明权是为了盘清底数和加强监管的话,那么分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红利。为了杜绝简单发钱发物和“一分了之”的现象,汉阴县在资产收益分配上,围绕经营类扶贫资产产生的收益在经营主体与村集体、村集体与贫困户、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进行“三次分配”,既体现了劳动致富、多劳多得、“不养懒汉”的要求,又保证了公平公正原则。

  创新监管平台:让公益性扶贫资产实现管护全覆盖

  岚皋县四季河边上,今年53岁的黄美林每天都要来回巡视三四遍,在外人看来只是个小小的“护水员”,管理三、四组5个取水口的日常维护工作,而他却格外珍惜这一名头。他说:“不仅仅因为村上每月发给我的600元工资,还因为这是咱村上自己的事情。”

  黄美林所谓的“咱村上自己的事情”便是确权移交。为了将扶贫资产管护好、经营好,让公益性资产健康长寿,让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岚皋县从今年5月起,对全县所有扶贫资产进行了排查、登记、确权、移交、出台养护办法和经营管理制度,确保扶贫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健康有利。

  “以前,凡是路,不管是县、乡、村道甚至到户路,觉得只要是交通建设项目都应该是交通局管;凡是引水,不管是集镇还是村、组用水,只要是水利建设项目都应是水利局管,而这些资产大都是扶贫资产。”孟石岭镇前进村村民李长松说,现在权属到村,管护到人,责任到位以后,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强了,共同监督、保护意识强了。

  据了解,岚皋县在全市率先实现确权登记进度、移交管理进度两个100%。全县共登记确权移交交通设施、水利设施、产业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电力设施、村级卫生室、公共服务、光伏电站、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社区工厂等10余方面扶贫资产1547个,资产价值12.95亿元。同时,围绕社区工厂、农业园区、标准化厂房等经营性资产,制定出台《岚皋县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集体和个人的管理权、收益权,盘活注入到村集体的财政资金,实现村集体长期受益、集体股民成效增收、经营主体持续发展“三赢”。

  为了有效管控,岚皋县对确权移交的资产,全部纳入“三级两账”管理平台。各镇、各部门按照项目实际和时限要求,及时将扶贫资产相关信息进行电脑录入,有效避免了各级、各部门反复报表和汇总,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汇总功能,防止出现扶贫资产监管的“漏网之鱼”,既方便资产信息核对,又保证了县镇村三级扶贫资产台账准确一致。同时,管理人员可通过“三级两账”监管平台督导督查功能,对所有涉及扶贫项目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既实现了实时管控,又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确保了扶贫资产效益最大发挥。

  盘活经营性资产:让集体经济释放新活力

  6月2日,对于白河县田湾村贫困户胡长贵来说,是一个格外值得高兴的日子,这一天他从村上领到了2000元的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拿着领到手的“真金白银”,他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不仅能在园区零星务工,还有收益分红,同时也能照顾家庭,比外出务工好多了。”

  原来胡长贵的妻子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家庭重担全压在老胡身上。村上干部了解情况后,将胡长贵作为集体经济受益户,还协调其将土地流转给白河县田湾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其本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在2万多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和胡长贵一样的还有白河县水坪村等12个贫困村的690户贫困群众,这一天他们共分红34.9万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近年来全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2018年起,白河县先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为全县26个深度贫困村各投入150万元、48个一般贫困村各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又为39个非贫困村各安排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全覆盖。

  面对如此范围广、渠道多、时间跨度长的扶贫资产,如何实现管好用好,以钱养钱、带贫致富?白河县出台了《白河县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产担保、诚信评估、资产清算和风险补偿四项机制,要求使用村集体经济资金的市场主体必须提供法人财产、有价证券、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或其他两权抵押担保,对有不良诚信情况的,将该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收回资金、取消项目申报资格。如因破产或其他原因未分红及不能退还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由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镇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清算,按照破产清算相关法律法规收回资金。

  同时,该县在按注入资金总额的6%落实年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提取1%作为村集体经济风险金交县风险准备金专户,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因国家政策变动造成项目无法实施而形成损失、企业破产清算后仍不能弥补亏损等原因时可以动用风险补偿金补偿。

  “资金的所有权虽然属于村集体,但资金如何使用最终还是由村上决定。如果村上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为了避免资金沉淀不产生效益,就可以委托镇、县一级代为投放。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委托投资资金1105万元,这些资金已全部投入一个发展前景好的文化旅游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发放收益分红29.5万元。”白河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介绍道。

  在扶贫资产注入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下,贫困户享受的红利不断显现。白河县茅坪镇16个村获得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800余万元,截至目前,分红87.96万元,受益1002户3645人。

  “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仅辐射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还扶持壮大了一批园区企业,更可贵的是让村级组织有了收益,有效增强了村级发展公益事业、监管扶贫资产和提升服务群众的办事能力。”茅坪镇镇长张绪卫兴奋地说。

  汉滨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深度贫困县(区),2018年,成立了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对无合适带贫主体的深度贫困村集体扶贫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形成物化资产,截至2020年6月,共接收323个村集体入股资金5.7亿元,分别用于异地置业、光伏发电、新社区工厂、资产租赁等项目,累计向入股贫困村分红1469万元。既确保扶贫资产增值保值,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情为民所系、钱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享。”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交账的最后时期,我市结合实际,在全省率先开展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对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排查清点,盘清了资产底数,明确了资产权属,建立了资产台账,制定了管理办法,落实了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做到了扶贫资产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交上明白账。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