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扶贫企业 > 正文

一个小山村的奋斗故事

扶贫企业 商洛日报 2021-12-07 13:41:10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慕名前往流岭脚下一个叫窨里的小山村采访。慕什么名呢?推荐者给了三个理由,一是虽然这里山大沟深,人口不多,但却是个出大学生的山村;二是这里的人有一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改变面貌的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三是小山村的人团结、邻里和睦,凝聚力、向心力强。这三点成功吸引了一名记者的好奇心。

  路

  窨里的官方叫法是商州区夜村镇涝峪村11组,位于商州与山阳交界的流岭深山,距镇政府12公里,距村委会8公里。从夜村镇过丹江,一路向南,进入一个叫小涝峪沟也叫大河的流岭峪沟,顺着水泥路一直前行,在水泥路的尽头一个叫三岔子的地方,进入右边那条沟,行进约2.5公里,就能到窨里。

  进入砂石路,车行驶得有些颠簸,一个中年妇女正背着背篓往回走,眼看着来人不像本地人,便热情地招呼:“幸亏你们开的越野车,路不平,特别难走,一定要开慢点。”三两句交谈之后,这位叫李淑珍的本地人,被邀请成了此行的“导游”。

  “别看这段砂石路,要绕过几处峡谷地形,修的时候乡亲们费了好大工夫。”李淑珍感慨地说。车行一段后,实在颠簸,索性下车步行。边沿路欣赏风景,边听李淑珍介绍村子的过去。其实窨里是个好地方,山林、草场、耕地面积都很大,曾是商州东部通往山阳东部的山间主通道。过去都是人行小路,物资的进出全靠肩挑背扛。自2000年起,这里的人们开始有组织地修路,每年冬季农闲,家家投工投劳,干得热火朝天。坚持了几年后,绝大部分都修成了5米宽的砂石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峡谷地段一直未能修成。后来请了一位农村的土专家,规划出了最合理的路线,也就是现在的路,同时也遇到了最大的难题,该路线要经过两处悬崖。征求群众意见后,大家支持修路的热情非常高,表示各户集资购买炸药等物资,一定要把路修通。

  经过4个冬天的奋战,人们齐心协力,硬是在悬崖上开出了一条通道。李淑珍说,当时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干劲,现在想起来,都令人振奋。

  经过岁月的沉淀,当年那种勇敢战胜恶劣条件、不屈不挠的精神已经刻在了窨里人的骨子里。

  人

  不知不觉中,山势突然开阔,有了人家。虽然都是土墙瓦房,但院子收拾得很整齐,一些核桃树根部刷了白。冬日的山村,色彩素雅相融,流露出一种宁静美。

  祖辈就一直在这里生活的村民李淑珍告诉记者,他们李姓是这里的大姓,至少在这里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居住历史。过去的窨里,人丁兴旺,有150多口人,还有一所小学,生产队给老师划有菜地、果树,大家都很重视教育。记得小时候,朗朗的读书声是山里最美妙的声音。别看现在的人口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但重视教育的传统没有变,近10年来,已先后走出了7名大学生,其中一位还考上了清华大学,是远近有名的大学生村,周边的村子很是羡慕。

  李淑珍笑着说:“我们这里是个人见人爱的风水宝地。过去困难时期,川道的姑娘都喜欢嫁到窨里,说是山里有啥吃。现在的小伙也不愁娶媳妇,年轻轻的就能把大地方的女娃引回来,而且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结婚也不要车,不要求在城里买房。周围人都说,好丈母娘都让窨里遇上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82岁的韩福治是60岁退休后回乡定居的,老两口一住就是20多年。他说,家乡是人一生的牵挂,回到了老家,心也一同找到了住所。生活在这里,人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心情好,身体好。

  70多岁的村民宋铁绳说,窨里人的思想是很先进的。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流岭游击队的核心区,他的父亲宋榜劳就是游击队的首领,带着年轻人闹革命。他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夜村区区长。也因为一代代窨里人的勤劳朴实能干,给子孙们做了榜样,现在的年轻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好学、上进,很优秀。生活在这里的人就如同一个大家庭,谁家有红白喜事,在群里一说,在外的窨里人都会放下一切手头事,第一时间赶回家。

  正午的太阳晒在院内,极其暖和。韩福治坐在一张小桌旁,细细地品了一口晚辈从外地寄回来的茶,意味深长地说道:“无论娃们走得多远,骨子里都带着家乡的品格,那不仅仅是一个生活过的地方,而是一代代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的传承。”

  愿

  据介绍,窨里的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国有夜村林场的主林区就在这里,耕地、草场面积也很大,土地肥沃。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的李南山说,过去这里人口多,耕地多,每年交公粮,都是全大队交的数量最多的。现在人少了,人均占有的资源就更多了,他就栽了10亩地的核桃树和药材。

  这里的人们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家家种有核桃、板栗、药材,山上的野生五味子、猕猴桃、天麻、药材产量也很大,群众靠这些就有很不错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给他们改造了农电,拉通了自来水,群众打心眼里感激党的好政策。

  李淑珍说,如今窨里的人们都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他们心里还藏着一个想法,期望家门口那条通向镇村、通往富裕的道路能够得到硬化,让窨里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能够加强与外部的连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

  在窨里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群众团结、热情、勤劳、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感受到了这里厚重的历史和那股追求知识的力量传承;从与村民的交谈中,也感受到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硬化他们用心爱护着的通组道路。记者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抓住全市“两边一补齐”的历史机遇实现愿望,希望这个小山村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