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营里村的三个“猪司令”

新闻 渭南日报 2021-08-27 13:37:10

\

  图为华阴市孟塬镇营里村的生猪养殖基地,张西平正在查看猪崽。

  本报记者 赵倩茹 实习记者 马培尧

  山,山,还是山……去年,华阴市孟塬镇营里村的生猪养殖基地在秦岭脚下扎了根。

  “一只12到15公斤的猪崽,长到135至150公斤左右出栏,从长成到出栏,大概需要150至160天的时间。今年计划存栏1500头,出栏达到3000头……”8月20日,营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西平向记者介绍着这个投入使用仅3个多月的生猪养殖基地。

  孟塬镇政府为鼓励村民发展产业,带领更多农户走向致富,去年7月开始筹建生猪养殖基地,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村里的生猪养殖大户,张西平顺理成章被推选为养猪基地的“领路人”。自从接下这个担子,张西平便撇下了自家500多头猪,和村委会副主任张坡坡、村监委会主任张雷雷三人一起,成了养猪基地500多头猪崽的“司令员”。

  “猪崽不比成猪,容易生病。刚送来的猪崽,我们隔两三个小时就得去猪舍里看一次。有时,头一次看还活蹦乱跳的,过一会再去看可能就出麻达咧。头半个月,我们仨轮流值夜班,几乎一晚上不合眼,生怕出个啥问题。”张西平在养猪这方面经验十足,对于应对猪的常见病不在话下。“猪崽容易发烧,我就自己去买点退烧药给打上,见效也快,既不耽误给猪崽看病,也节省了成本。”张西平讲道。

  “小猪娃就和小孩一样,你得调教它的一些生活习性,训练它们养成在固定的地方吃喝拉撒,这对猪的健康和生长环境都有好处,我们也可以把原本要清理猪舍的精力用在村上其他事务上。”张雷雷告诉记者。

  万事开头难。为了有足够的电压打猪饲料,三人都是趁晚上用电低峰期开始打料,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结束,通宵打料对于他们如同家常便饭,虽然辛苦,可没有一个人有过要离开的念头。

  来生猪养殖基地之前,张坡坡和张雷雷与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常年在外务工,而营里村的美丽建设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2019年8月,33岁的张坡坡和34岁的张雷雷相继回到营里村担任村小组组长,成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西平的左膀右臂。在2020年基地建设期间,两人也一直积极参与其中,今年3月,他们分别被村上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和村监委会主任。

  “我和雷雷都年轻,也在外头闯过一段时间,虽然没有张书记那么丰富的养猪经验,但是思路可能相对开阔一些,敢放开手脚大胆干,也能扛住事。”张坡坡眼睛里闪着光亮,继续说,“这个养猪基地刚起步,很多村民还在观望状态,我们目前紧要的事情是把它做强做大,为村里增值增产的同时给周边更多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自家门口工作,钱袋子就能鼓起来。”

  “营里村生猪养殖基地离不开这三个‘猪司令’的辛勤付出,能让他们有信心铆足劲干好这番事业的,是来自中省市对乡村振兴产业的大力支持。”孟塬镇党委书记姜鹏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该基地建设项目一二期由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款共计350万元,以“创产业品牌、提经济效益、带群众致富”为经营理念,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托管、进区经营、进区打工、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营里村的养猪产业是一个村子梦的起点,三个张姓的“猪司令”便成了这条梦之路的照明人,他们一路摸索,一路高歌,带领着村子里的男女老少,终将撰写出一本属于他们的致富经。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