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把希望播撒在广阔的田野

新闻 商洛日报 2020-11-17 11:29:22
\

  良种玉米测产

\

  良种大豆测产

\

  良种红薯测产

  时至深秋,在位于商州区沙河子镇张村的市农科所的40亩实验基地,绿的绿,黄的黄,一派丰收景象。一锄头下去,一窝色泽鲜艳、形态饱满的红薯滚了出来。“这是我们从河南引进的商薯19号,已经在商洛大面积推广种植了。”刘康懿捧起满是泥土的红薯,一边仔细端详,一边向记者介绍。

  实验基地处在丹江河畔的一片开阔地带,周围没有任何遮挡,风从四面八方裹挟着肃杀的气息袭来,冻得人直吸鼻子。这样的野外环境,对在农科所待了33个年头的刘康懿来说,已习以为常。

  与农结缘

  似乎有一种无形的推力,引导着刘康懿往农业科研的方向上走,而他的性格里也有一股好钻研、善创新的劲。

  1983年,刘康懿参加高考,歪打正着被调配到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小在农村长大,却不了解植物有这么多知识,很多只知道土名字,不知道学名。”刘康懿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看细胞,观察根、茎、叶的生长过程。“农业学科体系十分庞杂,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物理,等等,4年学了60多门课。”刘康懿说。

  大学一毕业,刘康懿就被分配到市农科所,研究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的育种和栽培。当时,他跟着单位课题组前辈,参加了省“八五”“九五”玉米育种攻关计划,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经过4年的杂交试验,刘康懿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72—113×武116)比对照增产很明显,品质也更好,经过系列试验,1993年通过商洛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商玉二号,在生产上被大力推广。

  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当时来说,环境清苦、工资很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在乡亲们眼中,刘康懿只是一个比他们懂得多些的高级农民,甚至还嘲讽地说:“看那个小伙儿,上了大学跟咱一样,还不是回来种地,有啥出息。”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闭塞的大山,引发了“孔雀东南飞”现象,刘康懿身边的很多同学纷纷去外地淘金。“家里条件实在太差,在校友的引荐下,我也试着去北京一家农场待了一段时间。结果钱没挣到,倒是有个意外的收获。”刘康懿说,这家农场正在种植一个蔬菜新品种——太空辣椒。就是把辣椒种子搭载在卫星上,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再优选出品种。这种辣椒品质好、个大,一个就有半斤重。“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想把这个种子带回去种。”刘康懿笑着说。

  下海淘金以失败告终。40天后,刘康懿偷偷带了一两种子回到商洛,这个新品种引起了农科所领导的重视,在实验基地试种成功后,又在全市范围大力推广。

  创新设施

  太空辣椒是个引子,这件事引发了全市种植设施蔬菜的热潮。在单位的安排下,刘康懿带领团队多次去北京、山东、天津、上海等地的蔬菜基地考察,引进当时好些人都没听过的种子:如架豆王(无茎无丝)、空心菜、生菜、紫甘蓝、小西红柿、水果黄瓜等。200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市农科所成立蔬菜研究室,成为全市发展蔬菜种植的技术依托单位,还在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建起了全市第一个先进的大棚菜基地。

  发展设施高效农业、服务“三农”成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面临的新课题,刘康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以大棚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大棚菜种植属于园艺范畴,我上学那会儿还没出现大棚菜,因此也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创新。”刘康懿说。

  在下乡过程中,刘康懿发现,逐渐兴起的温室大棚存在一个问题:大棚上的保温被只能依靠人力卷起或放下,十分笨重也浪费时间。“如果有一个自动化的机器,是不是就能好很多?”刘康懿本身对机械就感兴趣,带着这个设想,他去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科研院所、蔬菜基地全面考察,了解到这些地方用的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卷帘机,价格昂贵,一般的种植户根本用不起。于是,他千方百计搜集到一些卷帘机的说明书,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模仿制作。

  “早上上班,不去办公室,先去棚里做试验。”那段时间,刘康懿就像着魔了一样,不停地试验。“减速机质量不好,转速配比不符合要求,负荷一重就坏了。”针对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调整重试,终于成功研制出商洛第一台手动、电动卷帘机,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

  解决了卷帘的问题,刘康懿又有了新的探索:除了保温被,还有什么更便捷的保温方式?“植物的生长在15℃以下就减慢了,而地下水温一般在18℃至20℃,引入地下水通过水循环散热,是不是就能解决大棚的保温问题。”刘康懿说,支撑大棚的钢管是中空的,利用这一点,他设计改进的新型日光温室,具备节能、环保、安全的特点,在全市推广应用2000多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潜心钻研

  一边搞农业设施研发,一边忙着农作物的育种、制种、引种。育种是改良种子的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制种是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商玉二号制种产量低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刘康懿心头。

  玉米、小麦、马铃薯是商洛重要的粮食作物。海南岛是我国玉米南繁基地,为了缩短育种周期,每年冬天,刘康懿和同事都会去气候适宜的海南岛育种。“住在老百姓家里,春节也在那里过,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锄草、除虫、杂交、浇水、管理、收获、检验……一次又一次地试验,不断推倒重来,结果必须要超过对照(跟之前的品种比较)的10%才算成功。

  育好或从外地引进的种子一般要经过制种,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在市场大面积推广。制种的繁琐丝毫不亚于育种。

  刘康懿回忆,当时育好的商玉二号,在制种环节遭遇了瓶颈。“主要表现是产量低,因此,如何提高产量是制种的关键。”

  商洛的秋冬季阴雨雪天气比较频繁,种子晒不干,很容易发霉,而宁夏的气候更适合制种。每年七八月最热的时候,刘康懿就带领团队去宁夏,在几百亩的玉米地里穿梭、观察、监督去雄去干净了没有、做技术指导,烈日当头,玉米叶子划过皮肤,辣得人生疼。“那里紫外线很强,夏天只个把月,回来就成了‘非洲人’。”所有的辛苦都不会白费,历经反复试验,商玉二号制种产量由亩产不足百斤提高到四五百斤,商玉二号终于制种成功,连续在生产上推广了19年之久。

  制种并不总会收获成功,失败也是常有的事。1996年,刘康懿去洛川搞制种,不料选的种子生育期特别长,霜降都快到了,还没成熟,结果寒流一来,种子因水分含量太高,发芽率降到了60%。“种子不达标,就不能在市场上卖。”那次,100多亩地损失了好几万元,刘康懿很自责,觉得是自己对品种的习性不够了解,造成了失败。

  还有一次,在洛南制种时,50多亩地都是山坡地,遇上干旱浇不上水,导致产量很低,从中得出的经验就是:制种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要事先充分掌握品种的习性特点,方能成功。

  育种、制种、引种过程艰辛,即使如此,也偶尔有群众不理解。

  “记得当时从外地引进了一种胡萝卜品种,品质很好,但颜色偏橘色。”山阳的一位种植户种了之后,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原因是“当地没见过,消费者观念守旧,接受不了。”后来,这位种植户气愤地打来电话:“你引的啥子品种嘛,把人都日弄了!”而今,这种胡萝卜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科技下乡

  作为农科所的业务骨干,刘康懿经常去商南、丹凤、洛南等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朋友生产。“最先是培训大棚菜的栽培技术,后来就涉及如何实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以及扩大销售渠道、与市场接轨。”

  2003年至2007年,刘康懿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长年驻点商南县富水镇,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农业政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答群众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有一次,刘康懿和往常一样在王家庄村的菜园查看蔬菜长势,当他走进菜农贺斗强的大棚,他俩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芹菜上。贺斗强焦急地求助:“刘技术员,你看我的芹菜这两天怎么不长啦,早上和下午看还可以,中午就耷拉下了,有些还越长越小,该怎么办呀”?

  刘康懿挖出一棵典型病株,经仔细观察、询问,很快就找到了病根:芹菜感染了根节线虫,需要用药防治。一个星期后,芹菜恢复了生机,贺斗强高兴地说:“多亏了你,要不是你啊,这一棚芹菜全完啦,几千块钱就打水漂了。”

  类似的事例多得数不清,就是这样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让菜农学会了主要病虫害的辨认和防治技术,懂得了科学轮作的重要性。蔬菜产量大幅度提高,品质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也随之增加,大家都亲切地称刘康懿为“致富的活财神”。

  除了解决群众生产技术中的难题,刘康懿一直也在探索商洛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强调“绿色、品质、高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模式。他帮助富水镇申报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编制了王家庄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引进并示范蔬菜栽培技术,推介蔬菜新品种7类26个,加快推进调整全镇农业种植方式。

  尖角村是洛南县蔬菜生产的老基地,为了获得短期效益,群众长年轮作番茄、黄瓜,导致产量逐年下降,病虫害加重。针对这一实际,刘康懿多次举办培训,分析了菜农们种菜越来越难的原因,并选择3户进行轮作换茬示范,改种番茄为春萝卜和韭菜,经过半年收入比较,效果十分明显,且用农药费用减少60%以上,对其他菜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过去一家一户只有两三个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刘康懿建议菜农承包烟草公司空置的育苗大棚,尝试规模化经营。

  在下乡助农的过程中,刘康懿和很多种植户成了朋友,他组建了好几个农业技术探讨微信群,经常有种植户在群里向他咨询问题,洛南尖角村的“柿子王”张平就是其中之一。早些年,张平只种了几亩地,辛苦不说,挣得也不多,在刘康懿的指导下,他率先建起跨度10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在当时号称“棚王”,2010年收入达到5万元。尝到了甜头后,张平大胆摸索,带领亲戚朋友走上了规模化的致富之路。

  在田间地畔,刘康懿是农民的朋友;在农业领域,刘康懿是当之无愧的科研专家;在参政议政方面,刘康懿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提案并得到采用。他先后荣获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市扶贫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商洛市“最美农业人”,商洛市首届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商洛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称号。这些年,刘康懿获得的科研奖项也不计其数。

  30多年来,刘康懿始终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正是有如他这样一批优秀的农业人,商洛的广袤田地才更多姿多彩,商洛人民的餐桌才愈加丰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才会更进一步。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