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为农民,朋友圈里卖香菇

人物访谈 延安日报 2020-10-12 11:18:53

  ——文章字数:1405 文章浏览数:1499  通讯员 李鹏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呼世诚便提着两大袋子香菇赶往超市,因为超市要赶早收购新鲜的香菇,而每天将村民前一天准备好的香菇送往超市、火锅店、餐馆等处售卖便成了呼世诚的工作常态。

  “累点不要紧,只要能帮乡亲们多卖些香菇就行。”呼世诚说,他也因此得到一个“香菇书记”的美称。

  “我每天送的香菇大都是通过发送朋友圈消息售卖出去的。”呼世诚说。

  “延川需要香菇的朋友抓紧了!贺家河香菇新出产数量有限,8元1斤,欢迎购买转发!”

  “最近几天受天气寒潮影响,香菇个头不大,但肉质紧实,口感鲜美,望朋友们见谅,继续支持购买!”

  “关庄贺家河新鲜香菇,最后50斤,需要的朋友随时联系我们!”

  “朋友们,经常吃香菇能有益健康,欢迎长期订购贺家河香菇!”

  ……

  呼世诚的朋友圈几乎全是此类广告,只要遇到有可能帮助村民脱贫的人就要加上微信,宣传村子的香菇。他就是这样通过在朋友圈里发信息,把村里的香菇一斤斤卖出去,至今一共为贺家河村民卖出6万余斤香菇,累计销售额达23万余元。

  贺家河村位于关庄镇,距延川县城16公里,全村分三个自然村,共有居民246户902人。2017年4月呼世诚被选派到关庄镇贺家河村任第一书记。初到贺家河,摆在他面前的是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集体经济缺失、水电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群众思想保守落户等问题。怎样快速建立起产业,带领群众脱贫,是他要考虑的第一件事。

  2017年,延川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来抓,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呼世诚便瞅准了这个机会,希望能通过引进香菇产业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要脱贫,就得先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通过逐户走访,询问发展产业意愿,全面了解情况,呼世诚心里已经有了谱,“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搞这样的‘赔本儿’产业,做了很久的工作后,终于大部分贫困户都同意了发展大棚香菇产业。”

  就这样,有了群众的支持后产业建设进展顺利。呼世诚又先后联系包村干部,修好了三个自然村之间的通村道路,建起了8座大棚,其中6座大棚分属6户贫困户,剩余2座属于村集体产业。

  “养鸡没有赚到钱,还是靠着香菇才翻了身,今年我也能跟着大伙儿一起脱贫了。”现年63岁的贫困户王秀芳,2017年入秋开始种植大棚香菇,四茬下来一共收入了1万多元。

  “村里的香菇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卖出去的,村民们香菇一摘下来就去村委会找呼书记了,他从来都不推辞。”村主任王延文说。

  “这些是朋友圈卖出去的账单,10斤的、8斤的、5斤的都有,那些是超市、饭店一些地方的账单……”呼世诚指着厚厚的一摞账单说,香菇出村前要称好,卖的时候还需再称一次,把账记对了,这样才能跟村民交代,做到一分钱都不差。

  “我们的香菇种植技术还是不到位,有些香菇卖得好能卖八块钱一斤,有些不好的只能卖到两三块。”呼世诚告诉笔者,今年村里种植的香菇一共产了四茬,产量并不太好,“现在有了技术员,给我们村民搞技术培训,我也跟着学了很多,以后不怕香菇产量少了。”

  “村里的大棚一共可以放菌棒4.5万棒,按每棒每茬0.5斤计算能生产香菇2万余斤,每个菌棒可生产三至五茬,这笔账算下来我们村今年脱贫已经不是问题了。”说起自己村子的香菇产业时呼世诚显得信心十足,从无到有,从散到精,贺家河产业发展从此走上了快车道,“今年保证能让村上所有的贫困户都能如期脱贫!”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