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乐业才能安居 走访陕西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

新闻 人民政协报 2020-09-22 15:08:13

  一栋栋白色的楼房嵌着徽式的灰色挑檐,一条条平坦水泥路平整而又干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路边,一条清亮的小河从社区穿过,河水哗哗地流淌。在远处,山峦被白雾缠绕着,仿佛美丽的山水画。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的锦屏社区。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曾来到了这里。他实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并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张运弟,在这里的玩具厂已经工作两年时间了。如今,在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只身上挂有“幸福安康,平安顺利”牌子的毛绒羊驼。她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她身边时,她正在生产这款小羊驼,于是小羊驼成为了她的吉祥物。

  “以前我们住在山上,生活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每天走泥泞的小道,用肩膀挑水吃,我小时候还要放牛、打猪草。”回忆起昔日山里的生活,张运弟眉头紧锁。

  下山之前,张运弟是平利县老县镇万福山村4组村民,全家共6口人。2015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2月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锦屏社区,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

  搬迁成为了张运弟一家新生活的开始,在社区,学校离得很近,超市就在身边,卫生服务站也方便了老人就医。

  张运弟告诉记者,她的丈夫以前在外地打工,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进入镇上一家涂料厂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里人多,以前一直靠丈夫一个人的收入支撑,自己在经济上也帮不上忙。”2018年,得知社区开办工厂的消息后,张运弟率先报了名,为的就是能帮家里减轻些负担。“现在我在工厂每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工厂是拿计件工资,对上下班时间也没有强制性要求,非常适合照顾老人孩子。”张运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和工作。

  和张运弟一样,汪显平也曾是万福山村的村民。面对记者,他接连说“没想到”,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走进他的家。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同汪显平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汪显平告诉总书记,以前在山里,住的是土房,走的是山路,干啥都不方便。搬到社区后,一家人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楼房,夫妻两人就近务工,还能照顾老人,过上了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山上不长树,河里不出沙。人硬石头爬,种啥不长啥。”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万福山村,汪显平们并没有沾到村名里的福气,反而是摆脱不掉的贫穷。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时,这里的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50.7%,是老县镇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另外,由于山体松散,地质灾害常发。在汪显平的记忆里,村里每年都会有房子倒塌,一到汛期,大伙儿都提心吊胆,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谁家的房子又走了。”

  直到2016年底,随着当地易地搬迁政策的施行,汪显平一家终于离开住了几辈子的土坯房,只交1万元,就住进了锦屏社区里120平方米的楼房。“小区环境好,购物看病都方便,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汪显平还告诉记者,他今年新考了电工证,有技术会挣得更多一些。

  “村里老房子交给集体发展民宿,剩下的几亩地流转后,一年也能有些收入。”搬到山下的汪显平才真得迎来了福气。

  陪记者一同采访的平利县政协委员、老县镇扶贫办专职副主任陈良付对于扶贫有关的数据如数家珍。他介绍说,锦屏社区共搬迁安置了11个村的高山危住户、贫困户等1346户4173人,是老县镇搬迁群众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区。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的模式,共发展社区工厂4家,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三秦电子厂就是4家社区工厂之一。老板孙自立初中毕业就去了深圳打工,并且很早就当上了管理者。但是为了照顾老人、孩子,2014年,和妻子商定后,决定告别深圳,回平利老家,给自己曾经打工的工厂做来料加工。

  没启动资金,就东拼西凑;没办厂场地,就把厂子办在自家场院……由于能够吸纳扶贫易地搬迁户就业,当地政府也积极出手,为他们的创业路提供了坚强后盾。一次性为他们免除了3个月房租,为他们免费进行内部装修,另外县上每年还给他们一定的补助。

  孙自立没有想到,回乡创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帮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随着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这几年,陆陆续续有68名农村妇女加入工厂。他说,“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妇女也能成为产业工人,我们想让大家都能爱上这个工厂。”

  “平利县地处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是省级贫困县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陈良付说,近年来,平利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产业兴县、生态立县、质量强县三大路径,县域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他还详细向记者阐述了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成功经验,那就是紧紧扭住产业、家业、就业三个关键靶心,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山上兴产业稳增收。近年来,平利大力实施10万亩精品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10万头生态猪“五个十万”产业扶贫计划。县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元用于支持扶贫产业,确保每个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有长短结合增收产业、有市场主体带动、有技术人员指导。大力推行“市场主体+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全县222家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赁、资源入股、劳务用工、代养代种、收益分红等带动方式,把8160户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

  山下建社区保安居。聚焦“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落实“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的“三精”要求,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县“十三五”建设集中安置区(点)62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490户37974人,完成危房改造1099户,已全部实际入住。

  社区办工厂扩就业。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思路,出台新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500万元,发展社区工厂83家,吸纳就业6000余人。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社区工厂扶贫模式,还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写入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搬迁不仅让张运弟、汪显平们过上了好日子,也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对于未来,就像张运弟说的一样,现在只是新生活的起点,未来的幸福要靠我们更加努力创造。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