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子洲:在杂粮堆里“刨金挖银”

新闻 陕西日报 2020-09-21 13:13:00
8d30f7c3-6199-4de7-bb73-096fbc7fe100.jpg

  李亚梅把刚碾好的小米捧在手上。

  检查订单、包装货物、打印快递单……9月10日8时,五姐妹陕北特产店微店店主李亚梅已经整理好当日所要邮寄出的几十公斤杂粮。3天后,这些产自子洲县的小米、绿豆等就能出现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餐桌上。

  电商让这些陕北农村的传统农作物走进了大城市、大饭店,也让李亚梅和更多的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路。

  不敢到县城的贫困户

  李亚梅是子洲县周家硷镇中湾村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着种植薄田维持生计。2011年那年,一只羊能卖1000元,她看着邻居都靠养羊改善了生活,自己也动起了养羊的心思,一开始就养了400多只羊。

  可李亚梅没有想到,身边大部分村民都养了羊,光靠本县人,根本消费不完这些羊肉。她四处考察,希望联系一些外地商户把羊肉远销到外市甚至外省。但因为买不起冷藏车,无法实现冷链运输,向外输出这条路彻底走不通。

  而那时,羊价却在逐年走低,最低的时候每只羊只能卖到700元甚至更少。

  因为养羊一直没赚到钱,李亚梅家的外债一度高达30多万元。她说:“那时我不去赶集,更不敢到县城,怕一出门就要花钱。邻居都说我抠,连给孩子花钱都舍不得,我急得自己在家偷偷哭。”2014年,她家被评定为贫困户。

  但倔强的李亚梅仍在坚持。2016年,她参加了县里组织去外地的种植养殖培训,见老师就问“咋能把羊肉卖出去”,可培训的老师却说杂粮市场前景好。她将信将疑地开始尝试销售杂粮。

  收货收成“咱亲人”

  李亚梅先是在QQ上添加陌生人,扩大聊天范围,又在微博上发布杂粮种植的场景和生长动态,并于2016年开起了名为五姐妹陕北特产店的微店。

  从一单到几十单、上百单,当买杂粮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向李亚梅时,她迎来了转机。2017年,她靠卖杂粮收入2万元。终于,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个女娃娃能在网上卖杂粮赚钱,这事很快就在县里传开了。

  一次,子洲县水地湾乡的村民找到李亚梅,说请她帮村里一对老夫妻销售杂粮。李亚梅坐了几十公里车到这对夫妻家,看到两位七旬老人的院子里、窑洞里堆满了杂粮,还有前几年没卖出去的绿豆、豇豆、小米、黑豆。她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

  李亚梅按老人给出的价格分两次拉走了粮食,还在朋友圈发了两位老人的近况,感叹种地人的不易。这一发,不但杂粮销得快,还有顾客主动给李亚梅转来了微信红包,让她帮忙捐给两位老人。

  李亚梅很是激动,备受鼓舞。她说:“村民都叫我‘咱亲人’,我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更何况我身后还有更多人关心、关爱着这些淳朴的村民,我觉得自己更有劲了!”

  电商平台成“刨金”舞台

  李亚梅昂扬向前的勇气和信心,来自如亲人般的农户,也来自如朋友般的顾客。

  今年,有顾客主动提出,在李亚梅的微店里一次性预付10万元,每次发货都从这10万元中扣款,扣完了再续。“10万元不是小数,相当于我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我听完是很心动,但是不敢一次就接这么大的订单。”谨慎的李亚梅最终和顾客达成了5万元的约定。

  但这也给了李亚梅莫大的鼓励。如今,已还清外债的李亚梅不但扩大了自家的杂粮种植规模,还开始在本县收购西红柿、玉米、土豆等在微店里出售。五姐妹陕北特产店里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收益越来越好。

  李亚梅说:“我是农民出身,深知种每一粒米的辛苦。提高收购价对我来说只是少赚一点,但对农民来说能管大用。”

  现在已经把子洲县的杂粮、粉条等卖到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李亚梅,还想继续丰富品种、提高品质。她想让农民在自家的黄土地里“刨金挖银”、生财致富。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