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子长:荒坡地长出“摇钱树”

新闻 陕西日报 2020-09-14 15:45:46

  闫高娃看苹果的眼神就像看娃娃一样:满眼的期待,满眼的希望。

  54岁的闫高娃,是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的贫困群众。9月7日,在村里的山地苹果示范园,闫高娃仔细打量着那些压弯枝头的苹果,高兴地说:“今年第一次挂果就套了20万袋,估计能有20万元的收入。按照跟合作社的协议,我在果园有88棵果树的‘股份’,果园效益越好,我收入就越高。”

  相比现在的乐观,闫高娃曾一度以为,这辈子他都爬不出贫困的泥潭。妻子长年患病,儿子外出打工,留1个孙子在家,闫高娃既要照顾妻子,又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家里10亩玉米地,辛苦一年只能收入几千元。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

  在丹头村,还有很多类似处境的贫困群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70人,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山坡地成片撂荒。“因病因学、遭灾遇难,都有可能把群众再次拖进贫困的深渊。”丹头村第一书记吴忠涛说。

  吴忠涛是省委组织部选派的省生态环境厅驻丹头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2019年,吴忠涛上任时,是省生态环境厅定点帮扶丹头村的第5个年头。

  这几年,正是丹头村群众眼里的“黄金时代”,困扰丹头村发展多年的“枷锁”被逐步打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

  吴忠涛告诉记者,2015年,驻村工作队抓住陕西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机遇,为丹头村确定了“阳山果、川道棚、沟道畜”的产业发展思路,发动大学生村官创办合作社,率先发展山地苹果产业。

  “强强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依旧保留着当时探索的痕迹。

  33岁的刘强强如今已是延安市人大代表、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的包村干部。2015年,大学生村官刘强强拿出为结婚攒下的8万元,建立了村里第一家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山地苹果。为了让群众放心,他还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合作社。在随后的几年里,刘强强先后筹资138万元,流转240亩土地,建起标准化苹果园。

  勇敢的尝试,成了丹头村产业发展的开端。5年来,丹头村果园面积从不到200亩发展到3915亩,不仅辐射到周边6个村,还先后培育出强强果业专业合作社、甜滋滋果业合作社等4家经营主体,吸纳丹头村20多户贫困户入股。驻村工作队为丹头村培育了一个长效增收的产业。

  闫高娃是最早跟着刘强强创业的村民之一,也是最早的受益人。合作社成立之后,闫高娃第一时间流转了无暇管护的3亩果园,成了合作社社员。

  “种一块地,挣三份钱。”闫高娃说,“加入合作社以后,每年土地流转收益300元、务工收入1.8万元、小额贷款入股分红3600元,一年的收入达到2万多元,还能照顾生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孙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让入股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参与感,驻村工作队和合作社商议,在保底工资收入的前提下,为在果园务工的贫困群众每人设定88棵果树的“股权”参与年终利润分红。闫高娃的收入又多了一笔。

  吴忠涛告诉记者,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的规划,驻村工作队将用3年至5年时间,把丹头村果园建成集试验示范、观摩培训、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带动农资、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发展,让村民实现长效增收。为配合进入丰产期的苹果收储,驻村工作队多方争取到180余万元资金,为村上建设1座库容300吨的苹果保鲜气调库,以保障苹果保鲜储存和错峰销售。

  从果园回来路过气调库工地的时候,闫高娃每次都要停下三轮车认真看一会儿。“我管的是‘摇钱树’,这里可是村上的‘保险库’哩!”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