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在线课堂 > 正文

产业兴了 村子美了 人心齐了

在线课堂 渭南日报 2020-08-10 10:49:14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作支撑,没有村党委来统领,村组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等,往往会成为问题。近年来,潼关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各村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集体经济强村。“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截至2019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利润约700万元,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寺角营村作为潼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该村在5年时间里,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元素和模式。

  选好“领头羊”配强“智力引擎”

  寺角营村位于秦东镇东南台塬之上,2015年村级综合改革,由原荒移村、寺角营村、杨家庄村合并而成,共有18个村民小组,1266户5180人,党员108名,耕地面积7800余亩。近年来,该村建强堡垒,将党的政治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了养殖领航、种养结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敢想敢干、先试先行,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村上以打造“一园四产”为抓手,即以争创全市一流农业园区为目标,建成万头生猪养殖科技公司、千亩黄金桃基地、百亩绿之源大棚基地、百亩软籽石榴基地,盘活了土地资源,激活了生产要素,村级集体经济经营范围、合作模式更加多元,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每户贫困户每年最低可领到1800元、最高可领到5800元的保底股金+股份分红。“把群众嵌入产业链中,所有的投资本金由村集体组织持有,收益要全部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帮扶突发性致贫和返贫家庭,集体红利要归全体村民共享。”村党委负责人说。

  寺角营村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民收入大幅增加、贫困户增收的“多赢”局面,实现了“大河有水小河满”。

  创新型管理 增强全新活力

  壮大集体经济要靠改革,创新管理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的保证。

  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在对内方面,该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由村支部将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村上规划和目标贯彻融入公司。为实现经营管理规范有序,采取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形式,以合作社为统领,以公司制为载体,推行公司化运营模式,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采取聘任制,公司账务专人监管,每月1日、15日定期召开董事会研究公司事项,确保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对外方面,村上采取了专业托管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交由专业团队负责,在卓远公司引进技术团队负责养殖管理,还引进了大华农业、秦川网络等专业团队,具体负责有机农业、线上销售、品牌运营等工作,在公司收益分配上,村集体和农户按照商定比例,取得利益,保障了各项经营管理的科学高效,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在乡村治理方面,该村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摒弃了相互攀比的陈规陋习;对于矛盾化解,始终坚持感化和教育,让老党员、老干部出面,把问题亮出来消化掉。村上在各项工作中充分体现法治、和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党员带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涌现出了“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三秦楷模”刘永生先进典型。潼关县委书记说:“伴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子美了,村民富了,让文明新风浸入人心。如今,潼关各条战线正在涌现出更多的‘刘永生’。”

  “人心齐、产业兴、人才旺、理念新、制度好,才能激活集体经济活力,才有了今天的寺角营。”一股党风正、政风正、民风正、家风正的寺角营村新风尚蔚然成风。

  村美了、靓了,村级班子的号召力、凝聚力全面增强了,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形成了“跟党组织走、听村集体话”的发展向心力,以村级集体经济“源头活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寺角营村实现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铿锵有力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5年,在寺角营村换届选举中,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郑平喜脱颖而出,实现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当时在秦东镇,甚至全县尚属首次,既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该村又广纳贤才,把养了20年猪,从未参与过村级事务管理的李小民选进班子,既是村监委会主任又当卓远猪场场长。和李小民一样,村“三委”班子11个人,7个都是“门外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能力强、威望高的致富能手。村上坚持“11365”(建好1个组织、建好1个服务阵地、打造3个功能型支部、构建6支党小组志愿服务队,树立5类先进)工作法,采取网格化管理,把党员分类别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各项工作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5月,寺角营村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授予“第二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

  跟着支部走、跟着支部干,寺角营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齐心协力壮大集体经济。

  夯基筑垒台 找突破稳起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该村班子成员走访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积极探寻发展集体经济的方法和路径。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发展资金匮乏等问题,村上首先对准两个关键问题——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新班子搭建以后,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作为第一工程。村党委先后向县农工部、扶贫办等职能部门争取各类资金7000万元,修建生产路18.5公里,铺设管道18公里,衬砌U渠道22公里,新打机井15眼,新增灌溉农田3000亩,硬化巷道19公里,新建广场19个,安装路灯523盏,实施了巷道绿化和台塬造林,开通了农村公交,完成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公办幼儿园、村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村上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迅速改善。“千年城上城最美寺角营”的名号越来越响。

  土地先整合再流转,构建集体农户命运共同体。村党委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向村民流转土地200亩,每亩600元,由村“两委”先行垫付资金,减少农民风险。村集体将流转来的土地进行挂牌招商,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免收三年使用租金等优惠政策,以集体资源入股,引进外来企业投资入股共同发展,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多赢”。

  科学找准主导产业,确保集体经济稳健起步。村“两委”班子多次调研、考察学习,立足村情,征求意见,确定将风险较小、起步稳健的生猪养殖产业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2016年5月22日,寺角营村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村干部带头集资、村民入股、包村部门帮扶、贷款等形式,筹资成立了村办企业——卓远种植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猪舍9300平方米,形成了种猪培育、仔猪扩繁、生猪养殖、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生猪养殖产业链。2019年生猪出栏突破1.1万头,销售产值1000余万元,实现利润510万元,村集体收益116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掘得第一桶金。

  多元化发展 激活生产要素

  发展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为防范单一产业的经营风险,该村探索多形态的村级集体经济,变“单业发展”为“多元并进”,激活各类生产要素。

  该村先后通过土地入股、置换技术、托管经营等方式,拿出200亩优质土地、免收三年租金的优惠政策,引进了陕西大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金桃项目。目前,该公司已栽种黄金桃800余亩,带动群众自发种植200亩,千亩黄金桃基地达产达效后,实现投资客商、群众和集体经济的“三赢”。成立的惠民扶贫专业合作社,建成温室大棚15个,日光棚10个,大力发展现代有机农业,通过线下和电商平台,寺角营“绿之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今年,又完成了200亩软籽石榴种植,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为依托,以绿之源大棚、黄金桃、软籽石榴为补充的产业发展体系。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