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在线课堂 > 正文

选好产业 过好日子

在线课堂 渭南日报 2020-07-29 14:45:24
\

  本报记者 刘雪妮 见习记者 任晓彤

  如何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是基础,但真正将他们嵌在产业链上,让好产业带给他们好日子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引导他们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

  种下花椒树 结出致富果

  近日,富平县老庙镇峪岭村漫山遍野的花椒逐渐进入成熟采摘季。7月16日中午,刚刚下过雨的地里还有些泥泞,65岁的贫困户张天良开着农用三轮车来到刚刚挂果的3亩花椒地里,看着满树颗粒饱满的花椒,老张脸上满是笑容。

  老张家有老伴、儿子、儿媳和孙子五口人,前些年因病致贫,一家人日子过得恓惶。“花光了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还到处借钱。有时候想买个啥,把手伸进兜里摸了又摸,兜里不多的一点毛毛块块钱也舍不得拿出来,攒攒还要还账呢。”说起前些年的日子,张天良语气中还有掩藏不住的悲凉。

  后来,张天良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等各项政策,看病的负担极大减轻。峪岭村地处大山,交通和基础设施都不如山下好,但却是花椒的优生区,镇村根据这一实际,引导他又栽种了3亩多花椒,将家里的花椒面积扩大到7亩,并经常组织技术培训,让张天良和其他群众一起,逐渐提高花椒种植技术。

  “新栽的花椒品种好,还享受每亩300元的产业补助。你看我这树,今年结得多好。这几年花椒价格一直不错,一亩地务好了卖个1万多元不是问题。”张天良的喜悦从话里溢出来,“在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帮我过了坎,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不但账还清了,亲戚朋友谁有个困难,我还能帮他们一点,现在想吃啥买啥基本没啥顾虑了,日子过得滋润了。”

  峪岭村第一书记卫鹏来自市供销合作社,到峪岭村后,他根据村上实际购置了一辆摩托车。“我们村位于山里,9个自然村分布分散,虽然村道都进行了硬化,但只能依山势修,大部分路都只容一辆车经过,走村入户,开车还不如摩托车方便。”他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峪岭村按照县镇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覆盖,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500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花椒产业,以更大的力度争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扎实采取扶智扶志等措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卫鹏坚定地说。

  截至2019年底,富平县花椒栽植面积20余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年产花椒1万余吨,产值达10多亿元。花椒成了富平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西红柿儿红 光景日日新

  这些天,临渭区孝义镇什马村的蔬菜产业园渐渐安静了下来,5月底,这里的大棚西红柿销售一空,大棚会休整两三个月。

  临渭区什马村蔬菜产业园占地52亩,有温室大棚33座。这几年,在园区经营上,村上想了很多办法。“今年园区主要种的是普罗旺斯西红柿,为了在市场空档打时间差卖上好价钱,我们在去年8月20日、9月20日、10月20日分三次将苗子栽进棚里,第一批西红柿去年10月中旬开始销售、第二批去年11月底上市、第三批今年5月底卖完。”什马村党支部书记贾西海告诉记者,因为产业园的西红柿上市时间都集中在气温较低的深秋和冬季,再加上普罗旺斯这个品种的西红柿口感好,一上市很受市场欢迎。“今年销售也好得很,一棚平均效益都在两万元以上呢。”贾西海颇有几分骄傲地说道。

  虽然棚里的西红柿卖完了,但贫困群众鲁月玲老两口并没有闲下来。每天都会去园子里看看,整整棚、松松土,“习惯了,不去心里老觉得缺个啥。”鲁月玲笑着对记者说。

  鲁月玲的丈夫因为患病,腿脚行动不便,干不了重活。“以前我们种了9亩多玉米和小麦,一年忙到头钱没挣多少。秋季卖完粮还完账,在口袋还没暖热的钱很快就撒完了。过年后又开始借钱、贷款,年年如此。”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鲁月玲脸上的表情变了又变。

  为了尽快脱贫,鲁月玲和丈夫也在蔬菜产业园经营两个大棚。和产业园一样,主要种植反季节西红柿及少量甜瓜。“棚里这活虽然辛苦,但都不是太重,我俩自己就能弄。要过好日子,不下苦咋能行。”

  今年5月底大棚内最后一点西红柿卖完,鲁月玲一算账,两棚毛收入6万多元,刨去投资,净收入近5万元。“现在咱兜里有钱了。”她语气中带着满满的幸福感。

  经营大棚是鲁月玲两口子脱贫致富的关键,但家里的9亩地也没闲着。“我种了几亩玉米小麦,栽了几亩果树,还种了点黄花菜。两亩梅子已经卖完了,梨还得一段时间,这几天就是摘黄花菜,现在天天忙忙叨叨的,咱庄户人,越忙日子才能越好。”她边忙手头活边笑着说。

  产业园建在家门口 脱贫致富有奔头

  7月24日,合阳县路井镇崔李杨村的乡情农业园里,20多名乡亲正在给刚刚摘完果实的冬枣树拉枝。旁边的连体大棚里,阳光玫瑰葡萄即将成熟,葡萄已长到拇指大小;再远一点,100多亩黄桃园里,套完袋不久的黄桃树果实累累,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路井镇乡情扶贫产业园成立于2016年3月,规划面积3000亩,其中核心区1000亩。园区坚持“现代理念发展农业,一流的设施装备”的理念,推广使用自动化卷帘机、自动温控、自动补光、自动排风、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建成冬枣大棚40座、樱桃大棚30座、新品种黄桃100亩,产业帮扶园新品种葡萄100亩。园区按照“带动一方产业、壮大一方经济”的思路,采用“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以土地流转、园区务工、产业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开展帮扶,就近吸纳崔李杨、北党、郭家坡村102户贫困户1000余人进园务工。

  崔李杨村的杨金权无儿无女,也无技术傍身,以前靠在周边打零工生活。乡情农业园建成后,他常年在园区务工,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杨金权憨厚一笑说:“园区里活也不重,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出园区门一拐弯就是家,方便得很。”

  郭家坡村的崔金玲前些年因为两个孩子上学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杨金权一样常年在乡情农业园打工。

  “我们妇女以前基本上都在家做做家务种种地,没有其他挣钱门路。这个园区建成后,让我们有了挣钱的地方,一年给家里增加两三万元收入,咱在家里说话都感觉硬气了。”崔金玲笑着说,“最关键的是,产业园离家近,骑电动车三五分钟就到,到饭点了回家做饭,啥都不耽搁。”

  崔金玲还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已经从江苏农林学院毕业,现在在南京上班,二女儿在西北政法大学上学已经读大四,“我掌柜的学了泥瓦匠手艺,这几年收入也可以,二女儿想考研,我们很支持,咱经济好了供娃就不愁了。”她如是说。

  乡情农业园除了吸纳群众务工外,还给贫困群众分红,目前已连续分红3年。除了乡情农业园外,路井镇还在崔李杨村建设镇级扶贫产业园,占地100亩,建设18个温室大棚,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崔李杨经济合作社已建成设施冷棚8座,栽植蓝宝石葡萄,明年将正式挂果,今年后季还将规划发展樱桃、冬枣100亩,为提高村民收入奠定基础。

  据了解,截至目前,路井镇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成路井镇集体产权交流服务中心,24个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挂牌运行,冬枣、葡萄、樱桃、蟠枣等11个产业园区示范点全面开花,3233户11605名贫困人口已摆脱贫困逐渐走上致富路。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