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汉阴:“三个一” 巩固脱贫成效

新闻 安康日报 2020-06-23 13:51:36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汉阴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探索实施了“发展一项产业、加入一个组织、奖补一笔资金”的多项扶持机制,取得了成效。今年汉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三个一”产业脱贫模式,就是让贫困户,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目前这种产业脱贫模式已经在汉阴全县得到全面推广。

  兴隆佳苑是汉阴县平梁镇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总共有400多户居民,全部都是从偏远山区搬迁过来的。为了能让这些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政府在社区内建起了社区工厂。去年10月份开始,从40里外酒店村搬迁过来的脱贫户张丽就开始在社区工厂里上班了,“现在搬下来也能做点事了,小孩也照顾了,家里也照顾了,比之前方便多了。”

  张丽夫妻俩有2个孩子,以前的家庭收入全靠丈夫在县城打工挣钱,现在张丽在社区工厂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孩子上学也方便了很多。张丽丈夫说:“现在只要不是特殊情况,可以花一个人的钱,存另一个人的钱,原来就我一个人上班,挣的钱基本上就用完了 ,一个人上班四个人花。”

  和兴隆佳苑社区一样,汉阴县涧池镇的南郡社区也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社区有来自全县10个镇的搬迁贫困户691户2685人,腿有残疾的罗芸就在社区里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厂离我们小区也很近,每个月的收入还可以,如果厂里放假的话我还可以在菜园里去赚一点零花钱。”罗芸说。

  南郡社区有103亩的社区工厂规划面积,目前一期占地32亩,有3家企业入住,就业人员200多人,其中一多半属于社区里的贫困户。

  社区工厂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的收入问题,那么剩下的贫困户怎么办呢?经过不断调研考察,该县决定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给每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都流转了相应的土地。

  今年61岁的搬迁户袁泽根在平梁镇酒店村老家时就一直养蚕,不过由于一直按照传统养殖方法,一年只能养三季。“蚕茧一年卖三季,一季能卖两千块钱。”袁泽根告诉笔者,自从搬到兴隆社区之后,自己在社区当保安每月有1300元的收入。镇上还给他们社区流转了1200亩土地作为现代化养蚕基地,政府给每户贫困户补助5000元,作为入股资金加入社区的养蚕专业合作社。此外,每家还能分得2.5亩的桑园,农户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委托合作社经营,然后自己分红。

  “我们推行小蚕共育,实行工厂化养蚕,现在建的蚕室不再是老传统的蚕室,是一个工厂实行流水化的作业,一个标准化蚕室可以养6批次 ,这样就能实现数量的翻番,从而实现它的价值翻番。”该镇党委书记徐春明说。

  平梁镇兴隆社区和涧池镇南郡社区的这种扶贫模式是“三个一”产业脱贫模式的缩影,目前,这种产业脱贫模式已经在汉阴全县得到全面推广,其中还包括漩涡镇金星村的千亩茶园种植基地。

  自从金星村的千亩茶园建成之后,作为村里的股份经济组织,金硒之星茶业专业合作社就负责这些茶园的管理。

  “每年用工累计人数达到11000多人,发放工资120多万元,贫困户有50多万。”陈海滨不仅是金硒之星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而且还兼任金星村村委会副主任。

  金星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户1045人,为了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合作社引导动员贫困户以技术、劳力、土地、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已脱贫287户1002人,只剩下13户还没有脱贫。

  已经脱贫的村民谢祥富有3个孩子,其中2个上大学,1个上高中,他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用政府奖补给他的5000元入股,夫妻两人在茶园务工,一年能挣个3万多块钱。现在不但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茶园收益之后还可分红。

  目前,该县共成立了“三个一”产业合作社136个,已建成茶叶、蚕桑、猕猴桃、果蔬产业园156个,真正将贫困户镶嵌在了产业链上,从根本上起到了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的作用。

  下一步,该县将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以巩固脱贫成果为核心,突出两业增收,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续接,与县域经济深度结合,确保群众同步迈入小康。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