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小木岭上新农民

新闻 商洛日报 2020-06-23 13:34:28
\
\

  余之超,从一个全职妈妈,到创办陕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打造本土特色品牌的企业负责人,这位中级职业农民,凭着自强、执着的精神和善于钻研的干劲,借助政策支持,去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带动带联150多户贫困群众增收。说起如今的成就,她仍感谢自己10年前创业的决定。“坚持、支持、扶持”归纳起来短短六个字,融进她的创业历程,也成为她不忘初心再启程的金钥匙。

  百折不挠 熬过创业初期的艰辛

  育有两个孩子的余之超今年38岁,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人。

  2000年,她走出镇安在西安打拼,从员工到经理,积累到的经验和生活阅历内化到她骨子里,也让她攒下了一笔钱。这时余之超注意到,山里的板栗、木耳、香菇、核桃这些特产,是城里人吃不上还特别青睐的绿色食材,另外,家乡的湛蓝天空、苍翠大山和甘甜泉水无一不使她梦绕魂牵,加上父母的期盼,她回镇安开始经营一家小饭店。

  结婚生子后,因为要养育孩子,她在家休息了3年。不想单单依靠爱人的收入过活,不甘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更不愿碌碌无为下去,2010年,余之超想创业,想打造与众不同的产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了梦想就要为之而努力,做什么就成了我那时心中时刻琢磨的问题。”余之超回忆起那时光景。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她把市场调研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别人逛街买东西,徘徊在街上的她观察商店售卖哪些东西;路人挑选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产品,她关注货源地、渠道还有销量如何。

  历经半年的准备,考虑到镇安山区不乏山珍,且山里的土特产有一定市场,余之超看中柴坪镇余师山的自然条件,决定加工销售香椿和山野菜。

  收购、加工、包装、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余之超扔下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心里痛得不行,还好有爱人的坚定支持。”她说。

  初期,这些野菜发往西安各大蔬菜市场,即使赔钱倒贴,她也想让自己的产品有一席之地。理想丰满,奈何现实骨感。本地的山野菜货源逐渐跟不上市场订单节奏,她觉察出产品结构单一,长期下去不是办法。余之超想办法丰富产品种类,拉回山东的金针菇,在当地加工蔬菜罐头。从外地购回原材料,运输成本和损耗足以让创业者犯难,有时金针菇坏在了车上,她又急又心疼,“家人和我一起倒买倒卖,吃苦遭罪不说,就怕这样的打击,她们多次劝我收手。”余之超坦言,当时心头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云,在默默承受压力的同时陷入思索。

  创业之初,发现一切与自己想象的截然不同,大部分人在这时就选择了放弃;年底结算时发现不但没有收入,反而要自己贴钱,渐渐有人退出了;3年之后,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只能维持到不再掏腰包,剩下的也没有几人了,而她还在坚持。近4年时间,勉强维持到不赔不赚,公司不景气,亲友劝余之超重新做回老本行,不想放弃的她咬咬牙关挺住了。“你努力干,我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爱人话虽不多,默默的鼓励给了她动力。余之超解释说:“坚持下去,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必然选择。”她终于迎来了转机。

  打造品牌 赢在政策扶持与创新

  贵在坚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坚持观察获取信息,深思熟虑决定对策,并且不折不扣执行,才能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效果。

  2014年,余之超受邀进驻镇安县云盖寺镇中小企业孵化园,注册陕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她重视此次转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

  古镇云盖寺曾是古驿道上一处人口众多、庙宇辉煌、市井繁荣、买卖兴隆的热闹去处。云盖寺手工挂面的历史要追溯到隋唐年间,有1000年的历史,古镇街上现在好多人家还在吊手工空心挂面。余之超想,这虽是当地的名优特产,但都是零散经营,不成规模,如果挖掘传承这个民间工艺,将云盖寺手工挂面做成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一定会和食用菌一样有市场前景。

  此时,尝试开发各种深加工产品成为摆在她面前的头等大事,因为有了品牌还不够,产品过硬才是“王道”。没有资金,四处筹借;没有技术,找地方学习。在技术和质量上,余之超一贯是认真、较真儿的。发现投放市场上的挂面放一段时间就有一种酸味影响口感,她将之前生产的几吨口碑不佳的挂面从市场上全部回收处理。几经琢磨还是找不到原因,于是就多次请教渭南某面业公司专家。她的执着感动了专家,原来是面粉中掺入了添加剂,才使挂面放久了产生酸味。在专家的指导下,她与团队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发出了把小麦胚芽加进原粉制作纯天然原粉手工胚芽挂面技术,还提升了口感和营养价值。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工胚芽挂面”获得我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余之超带着手工挂面和技术资料来到北京,一个农村女子在专家学者面前侃侃而谈,全面分享有着绿色健康理念的云盖寺手工挂面和创新技术。传统手工挂面的品质得到肯定,“云盖寺手工挂面”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那几年里,我跑遍了陕西、甘肃、青海、浙江这些大省。”余之超坦言,她带领团队6个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只是学技术,更是为了拓宽视野。大家在一起经常是一边学习,一边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还创意开发出了长寿面、月子面等多个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云盖寺挂面名气越来越大,销量也逐步提升。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是食用菌适生区,也是我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历史悠久,品种齐全。手工挂面生产线稳定之后,余之超并不满足于此,她开始琢磨食用菌的事。这时候,她邀请东北食用菌专家王大吉来镇安投资发展,他们和员工跑了镇安很多地方,在不同的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取水化验,发现小木岭这个海拔近1500米的山区植被丰富,水源天然无污染,昼夜温差大,正适合东北黑木耳生长。余之超想让西华村成为东北黑木耳的“第二故乡”。

  通过在西华村的实验种植,产出的黑木耳胶质沉淀多,肉厚少杂质。公司生产的“清野秦绿”牌木耳,2018年获得“陕西名牌”荣誉称号,研发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及木耳栽培技术获商洛市科技二等奖。这种木耳种植架更适用于山地,相比于大棚,它投资小且产量更高,公司申请并通过了“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实用新型专利。同年,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陕西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认定。余之超荣获商洛市第二届“创业明星”称号。

  不忘初心 带联村民致富奔小康

  “爱这座大山,就是融入它,让它变得更好,让山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余之超说,一开始,木耳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收购,质量和品质无法得到保证,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镇上的贫困劳动力若不能稳定就业,消除贫困更是无从谈起。”云盖寺镇党委书记蒋维杰说。由于高寒木耳在西华村成功试种并喜获丰收,这个项目被镇安县委、县政府认定为解决高寒偏远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公司的转型升级得益于政策支持,也让她义无反顾地投身扶贫工作。余之超选择依托村集体经济,与全村贫困户联结成稳定利益关系,流转土地230亩,坚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清野秦绿”高寒食用菌基地建好,公司与西华村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与贫困户签订带动协议,三方合力共赢。

  年产600万袋的液体菌种厂建成了,食用菌实验大棚和塔架基地建起来了,带动村上200多人奔上致富的道路。西华村村集体经济入股100万元,每年提取分红,去年受益的贫困户就有112户。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给公司和西华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20多万元,而村民户均增收1.2万元。

  “公司管两头,中间给农户。只要他们管理好菌袋,几乎没什么风险。”余之超说。公司提供菌袋和技术指导,再统一收购,集中销售,实现共赢。当地群众可以半年在公司打工,半年在家中种植。在西华村木耳产业园建设年产高寒食用菌种1000万袋的菌厂,相比委托东北生产的菌袋,仅在节省运输、损耗成本一项上即可让利1000万元给种植户,同时为了壮大西华村集体经济,公司给西华村集体经济0.1元/袋的补贴。

  “去年公司借助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培训贫困户98人;种植木耳80万袋,孵化企业28个,解决了80人就业并让他们学习了相关种植技术。发展云盖寺镇西华村、金钟村、东洞村、黑窑沟村、米粮镇青泥村等产业示范基地5个,种植木耳30万袋,带动贫困户70人。”余之超言语之间满是自豪。“春节前,不得不加班生产手工胚芽面,当前出产的高寒木耳更是销售一空。有一批慕名从西安来的游客甚至直接到我的木耳基地购买尚在晾晒架上的木耳。”

  经过一年的努力,余之超说精神、物质上都有了收获,公司又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柞水县派人过来与她接洽,邀请公司到柞水建立木耳基地。

  目前,余之超的“清野秦绿”食用菌基地已经沿云木产业路拉开了战场,不但种植吊带黑木耳,而且有计划地发展灵芝、猴头菇和黑皮鸡枞。还准备深化产业,拓宽思路搞观光农业,让公司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和旅游的排头兵,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做出品牌后,我们的发展半径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场。”她说。

  为了使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她计划新增菌种生产线5条,到2025年底年产木耳菌种2000万袋;在全县重点建设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8个,带动300多人,每人每年增收两万多元;打造镇安木耳品牌,争取使“镇安木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秦绿公司经过多年风雨站稳了脚跟,但我不会止步于此。”余之超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还要致力于乡村振兴,以企业发展带富一方百姓。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