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新闻 > 正文

苦尽甘自来 余升富的养蜂路

新闻 安康日报 2020-06-22 10:58:50
\
\
\

  记者 张乔 通讯员 张昊 刘杨

  初夏,走进汉滨区茨沟镇营盘垭村四组中华蜂养殖园,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百花绽放。河对岸山坡空地里,一排排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蜂箱引人注目。

  “那就是老余,我们村中华蜂养殖园和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顺着营盘垭村支部副书记刘赐堂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位头戴防蜂面罩,身着格子衬衣的汉子正在花丛中整理蜂箱。

  老余叫余升富,今年51岁。他不仅在这个村自己养了1300余箱蜜蜂,在茨沟镇茨口村、滚子沟村、红岩村、二郎村、铁尺村等,还带动村民养殖蜜蜂3000余箱。

  余升富为人谦和,传授养蜂技术,知无不言,群众都喜欢他,因此村里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蜂王”。

  从南宫山到王莽山

  “一个人养,有啥意思?大家都养,都赚钱了,才好嘛。”问起群众为啥给他起“蜂王”这个称呼,余升富憨笑着连连摇头。问起养蜂,余升富抿了口蜂蜜水,摆开“龙门阵”。

  余升富是岚皋县南宫山脚下的花里村人。2009年,余升富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光景入不敷出。“出门打工,一家老小无人照看。种几亩土地,只能勉强混个肚儿圆。”回忆起当年情形,余升富感慨道。

  无奈下,倔强的余升富背着弯刀、斧头,在自家的柴山上砍了整整一天,放倒了10余根杂木,制作了18个蜂桶,开始学习养蜂。

  后来,南宫山南线旅游公路、南线服务区开始建设,余升富的家在拆迁范围内。拿到补助款,抱着18桶蜜蜂,他举家搬到花里村七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吃苦精神,余升富揣摩出一套熟练的蜜蜂养殖技术。因为技术好加上原生态养殖的蜂蜜纯天然无污染,余升富的蜂蜜远近闻名。养殖规模也逐年增加,养殖方式也由原来蜂桶改为蜂箱新式养殖,最多时,他发展到600余箱。

  2017年,可以说是余升富养蜂生涯的转折点。汉滨区林业局、茨沟镇林业站干部带着茨沟镇营盘垭村村干部到岚皋县花里村余升富的养蜂基地考察养蜂项目,一次性购买了500箱蜜蜂,运回茨沟。同时,还把余升富带到了茨沟镇参观指导。

  这一趟的茨沟行,就如同一颗石子投进了余升富的心海,泛起阵阵涟漪。经过反复思考,余升富做了一个决定:把蜜蜂养到汉滨去!

  顺理成章,茨沟镇免费两年在王莽山下的营盘垭村为余升富流转了50亩土地,同时为余升富解决了住房问题。基础设施、矛盾化解、技术支持,茨沟镇“店小二”般的保姆式服务让余升富感动不已。

  余升富暗下决心,要在茨沟把小蜂蜜做成大事业。

  从单打独斗到“托管代养”

  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余升富养蜂也是如此。虽然在汉滨区茨沟镇的养蜂事业蒸蒸日上,可在岚皋县南宫山镇花里村养殖的蜜蜂却因特殊原因出了问题,余升富养殖的蜜蜂大半受损。

  茨沟镇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派镇、村干部找到余升富进行开导,出谋划策。

  “单打独斗规避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成立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有意愿的群众都纳入合作社,嵌上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产业才会做大、做久、做强。”茨沟镇镇长鲁波一句话为余升富指明了方向。

  随着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余升富在茨沟镇的养蜂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喜事更是接踵而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汉滨区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技术扶贫、经营主体带贫益贫5个方面,制定32条新措施,以最大力度争取政策,落实政策,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32条新措施规定,汉滨区当年养蜂至少5箱的贫困户,按每箱500元予以奖补,最高4000元。利用这个优惠政策,镇、村干部为余升富养蜂量身打造了“托管代养”模式。

  贫困户有养蜂意愿的,可按照每箱500元的价格,在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5至8箱蜜蜂,每箱不少于4脾。再把蜜蜂交给余升富的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代养,合作社每年每箱给群众分红150元,蜂蜜归合作社所有。

  仅营盘垭村就有8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托管代养”协议,代养蜜蜂650余箱。除此以外,非贫困户有养蜂意愿的,在合作社购买蜂箱后,每箱每年交给合作社200元管理费,蜂蜜自得。

  群众因养蜂得到实惠,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大批群众跟着余升富开启了养蜂这个“甜蜜事业”。

  从口口相传到电商销售

  酒好也怕巷子深。余升富介绍,原来的蜂蜜一年到头,也能卖空。可是资金周转有时候就成了问题。时间就是金钱,节约时间成本,也是利润。

  余升富说的这些,其实是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之前在销售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曾几何时,大巴山馈赠的“美味”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固然有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客观原因,但经营理念落后、市场信息不畅、流通成本过高是主要原因。

  原来单靠品质,口口相传,拓展销路的时代过去了,破题农产品“出山进城”,电商必将是一条最捷径、最科学的路子。

  在余升富的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一侧,电商产品展示区的房间格外干净整洁,一排排封装完好的蜂蜜在展架上晶莹剔透。

  “这些都是合作社的蜜蜂,现在已陆续开始取糖,一箱能取10来斤,一斤零售价80块。你别看现在规模大,蜂蜜可是供不应求哦。”余升富拿起眼前的一瓶蜂蜜,介绍说。

  说完这些,余升富急急忙忙翻开手机,指着“汉滨融媒”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条《“硒哥硒妹”打卡茨沟,山货变俏货》的新闻说:“你看,这是前几天,区电商服务中心培养的几十网红到我这里来直播的事儿。现在不比以前,我们出货大部分走的都是电商了。”

  为跟上形势,余升富向营盘垭村第一书记王磊请教,学习使用电脑开网店,学习录直播、发抖音,茨沟镇干部也通过微信朋友圈向外界展示蜂蜜的养殖、收获等情况……

  电商销售的路子渐渐铺开,茨沟镇又抓住“消费扶贫”平台,利用一切机会,将合作社的蜂蜜推向市内外。

  “现在,还没到取糖的时候,订单却销售了一半……”说话间,随着一阵“好运来”的手机铃声,余升富接起电话,几句简短回复后,余升富笑着对我们说:“又订出去50斤。”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岚皋县到汉滨区,从18桶到3000余箱,余升富经历了很多波折,也尝到了辛苦后的甜蜜。养蜂路上,余升富正继续探索,一个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蜂王”,如同阳光下的蜂蜜,已然在王莽山下闪出光芒。

编辑:齐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