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扶贫 > 人物访谈 > 正文

“牛”夫妻创“牛”业

人物访谈 安康日报 2020-06-11 14:06:58

  陈景田与胡海是岚皋县一对“职农夫妻”,也是当地著名的养牛大户,夫妻俩都土生土长在农村,对家乡的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妻子陈景田小时候家里养着一头老黄牛,家里的几亩地全靠它耕,周末放牛的任务就落到了她的头上,那个时候,牛悠闲地啃着草,她趴在大石头上写着作业,对着大山朗读课文,她的读书声、牛的“哞哞”声在山谷里回荡,直到太阳下山了,她才坐在老黄牛的背上,唱着愉快的歌走在回家的路上,从那时起她就对牛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由于家境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陈景田就在外面闯荡,当过服务员、进过工厂、学过理发,长期艰苦的打工生活让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于是毅然决然返回家乡,在县城里开了家卖床上用品的小店,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诚信经营攒下了些积蓄。由于后来网购的兴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夫妻俩把目光瞄向了资源丰富的农村,经过一年谨慎地考察后发现农村现在耕作普遍实行机械化,用牛耕地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渐淘汰,养牛的农户越来越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喜欢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商机啊!于是夫妻俩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带着这些年攒下的50万元积蓄,准备养殖肉牛。

  城里的小夫妻回家养牛了,这在村里起了不小的动荡。父母心疼他们,劝说养殖太辛苦,不让他们干。亲朋好友也劝阻说养殖肉牛投入太多,风险太大,很可能会吃亏。甚至有旁观者说他俩要是把牛养成了,就在手心煎鱼给他们吃。但是陈景田是个要强的女人,下定决心做的事怎么会被别人的三言两语所动摇,她把这些担忧、质疑的话化为坚持的动力,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儿,她坚信日后他们定会对自己刮目相看。

  不懂技术那就自己先摸索。通过看书籍、网络学习、参加农村养殖培训等方式学习了基础的养牛知识。2014年,他们开始修路、打井、架电、修圈舍……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由于没有饲养经验,起初只是就近买了十头不同品种的肉牛。年底出售时很多都只是保本,甚至有的出现了亏损。这一年虽然没有赚到钱,但摸索了一些经验,夫妻俩发现养牛品种很重要,当地牛长势慢,饲养优质的母牛很关键,所以第二年便奔赴各地牛羊交易市场,在四川购回一批西门塔尔牛犊,回家后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料,但还是出了问题,牛太小加上长时间运输,回家后大部分牛都病了,短短几天死去五六头,偏偏他俩又不懂医术,眼睁睁看着亲手喂养的牛崽病死却束手无策。那段时间他们俩吃不香,睡不着,牛咳嗽一声都心惊胆颤,一个多月下来,陈景田的体重从110斤降到90斤,所幸在夫妻俩的互相扶持下,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

  从之前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们也明白了,搞养殖事业只靠勇气和干劲是不行的,必须要掌握先进的养牛技术才行,他们不断告诉自己要实践,要学习。于是两个人栉风沐雨,抽空到大型养殖场观看学习,借鉴他们养殖经验,向养牛多年的老人讨教养牛技术,从铲粪开始,观察牛食草、粪便、皮毛及体温情况,学习兽医知识、防疫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慢慢地养牛变得得心应手。牛场也逐渐步入正轨,从开始的200㎡的圈舍增加到现在的1100㎡。从曾经的十头牛到现在是养150头牛,牛增加了牛粪也增多了,又购买了干湿分离机,通过对牛粪的发酵,加工成有机肥,用来种植牧草,绿色循环,用不完的有机肥卖给别的种植户,即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环境。

  2019年年初,俩人大胆贷款几十万购买了上百头牛犊,正好赶上了下年的好行情,辛勤的付出有了喜人的收获。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他们也会把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周边的乡亲们。还通过劳务务工、分喂母牛、土地流转、牧草回收等方式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目前已带动贫困户34户,使其户年均增收2500元,现在乡亲们看到他们,总会给他们竖起大拇指。

  陈景田和丈夫胡海知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陈景田与丈夫胡海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养殖综合培训班、在云上智农等网上平台学习农业生产养殖技术、企业管理、党的强农富农政策等知识。当下,陈景田除了抓好养殖外,正在备战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资格认定考核,她认为拿到国家高级职业农民资格,作为乡土人才将会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fupin.png

编辑:齐少恒